内容之变
“我没觉得自己是不务正业。”说这话时,去年刚毕业的法律系本科生朱玉,正在著名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厮杀”得起劲。小朱现在的主业是在“淘宝网”上卖蜘蛛,副业是自己在游戏中依靠战绩获得虚拟的武器装备后,在现实中卖给其他需要的玩家。这样的“择业”不是心血来潮,因为“大学毕业前,我做过一份个人分析表,发现自己不适合‘朝九晚五’。现在不错,月收入稳定在几千元……”
像小朱这样的如今不在少数。2001年复旦新闻专业毕业生小刘颇为感慨:“记得1999年一天下课后,有人通知来了两个哈佛大学休学生和我们座谈,内容就是创业,他们将其称作‘头脑风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创业的概念。当时我们的感觉,创业是只有陈天桥、马云这等人物才能去做的事。”
而如今,如果小朱们的“虚拟”创业还让人无法看清,那么走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松江校区,创业氛围可谓扑面而来。
学生食堂三楼,是学校专辟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漫步其中,整个楼面被隔成几十个单间,每间代表一学生公司。透过玻璃,可见“学生老板”们忙碌的身影。从最多的各类“咨询公司”,就是为同学介绍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金融咨询等,到运作大学内的二手交易市场,提供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公司,承办各类讲座的文化传播公司,等等,五光十色,眼花缭乱,而又像模像样。在学校帮助下,这里的“学生老板”走了一批又来一拨,他们在这个相对狭窄的市场里,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再逐渐“下海”。据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介绍,仅目前在校生中,参与各学生公司工作的就达2000多人。
从虚拟小店到现实公司,不拘一格,不定一式。虽仍不乏似乎底气更足的专利、高科技创业,但更多的大学生们做出了更为宽泛也更为实际的选择,丰富改变着大学生创业的内容。
心态之变
大学生创业内容转变的背后,是他们心态的转变。
马云著名的“18罗汉”创业团队,常会提起阿里巴巴公司初创时的一个故事:当年开动员会时马云说,“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能生存80年的公司”,大家边鼓掌边想,反正是80年后的事;“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家继续鼓掌,因为这点谁也没有疑问;“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个人心里都犯嘀咕,口气这么大?就凭我们这几杆枪……
无疑,正如小刘所言,我们大学生的第一批创业者,是一批堪称野心勃勃具有典型英雄主义理想的“精英”。而如今,要说更多创业学子的心态,2004年从上海某高校管理系毕业的明洋直截了当:“不要和我谈精英论,虽然我也有梦想,但我首先要填饱肚子。”
“酷似E·T(外星人),极富魅力,无比自信。”上海师范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大四学生曹澄一提起马云,赞不绝口。如今的他,刚刚和8位不同高校的大四学生联合成立“橙子部落”设计工作室。尽管自信满满,“我们的队员,有获国际铜业协会(中国)设计大赛一等奖的,有获上海大学生家居设计金奖的……”但他们还是定下了“短期开展尽可能多的业务、远期是自主创意设计发展形成品牌”的现实目标。如今,为客户设计网页海报,为酒店做室内设计,他们一个多月就接到10多份订单。
上一篇:合芜马经济辐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