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5年前,一个名叫沈建华的浙江小伙子来到上海淘金。几年时间里,他先后撑过船、刷过漆、还帮人卖过建材,却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沈建华每天都要去菜场买菜,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让人难以觉察到的现象:菜摊上的豆腐并不长期固定卖某一个或几个品牌,似乎总是有许多新品牌诞生,但似乎又没有一个品牌能做长。沈建华问一个菜摊老板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位菜摊老板告诉他说,没有什么人愿意做豆腐卖,因为豆腐太便宜了,所以那些小豆腐坊的老板动辄改行。
沈建华不禁有了办豆腐坊的想法。他认为一块豆腐虽然才赚一两角钱,但上海有1400万人口,而且外来人口还源源不断地涌入,如果每100人里面有1人买豆腐,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沈建华回家筹钱,亲朋好友都不肯把钱借给他。他们说:“一个硬币就成交的小生意,能做成什么气候?”沈建华坚持自己的想法:只要努力,一定能把一个硬币就能成交的生意做成大买卖!
沈建华终于从几位心软的亲戚那里借到了5万元钱,他拿着这点钱在上海的郊区创办了“清美豆腐坊”。起初因为销路有限,他的产量并不高,只需要他和父母每人各自骑一辆三轮车送货就可以了。
虽然是小生意,沈建华却做得一丝不苟,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每天都坚持把半夜刚做好的豆腐送到市区菜场,连春节都不断货。有一次,沈建华送豆腐的三轮车在路上坏掉了,他花200元钱包下一辆小货车及时把豆腐送到菜摊上。那一车豆腐,他赔了80元!
渐渐地,“清美”豆腐在上海菜市场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找沈建华的批发商也越来越多。
但此后的两年,生意一直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况。沈建华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拓展市场,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让自己的品牌更直接面向零售市场。沈建华果断地放弃了批发业务,以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和诚信的商德为宗旨,着手做菜场直营。
短短几年时间,“清美”豆腐就走进了上海1200家菜场。沈建华的“清美豆腐坊”发展成为一家拥有86条生产线、员工1万多人的大型现代化豆制品企业,年产值达10亿元!如今,沈建华的豆腐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上海的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沈建华终于把一个硬币就能交易的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陈之杂)
二
李怀珍是山东一家粮食厂的工人,因粮厂改制下岗了。下岗后,她先后做过养殖和中药买卖,但因经验不足,很快赔光了家底。
李怀珍意识到创业不能仅靠一时的头脑发热。她认真考察后发现,人们在饮食上更加注重原生态食品,于是产生了从事餐饮行业的念头。该卖什么呢?从各类小吃到中低档饭店再到高档酒楼,李怀珍筛选了个遍,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经营方向。
有一天,李怀珍正在街上闲逛,听到一对年轻情侣说肚子饿,男的提议去酒店里吃饭,女的却说:“去酒店既花钱又不放心,反正快到家了,还不如让我妈妈摊几个煎饼!”
“煎饼?”李怀珍心里“咯噔”一下。城里大酒店小餐馆比比皆是,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摊的煎饼却没有很好地走上市场,即使有那么一两个街头地摊,但卫生等各方面的条件差引不起人们太大的关注,如果在煎饼上下点功夫,做出特色,一定能够做出大市场!
李怀珍的想法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她的丈夫和家婆都反对,“摊煎饼这种事情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在山东有谁不会?做煎饼的生意根本行不通!”
李怀珍想,正因为太简单,所以少有人去做;而即便是已经做的人,也没有做出特色,我一定能够拼出大市场!
李怀珍在市中心租下了一间店面。她每天天没亮就开始做煎饼,很注意面粉和水的比例、和面时间的长短、和面时的顺逆方向搅拌等细节对煎饼韧性的影响。旁边几家店的人都笑她太认真了。
李怀珍没有理会别人的看法,依旧一丝不苟地做煎饼。她做的煎饼薄如纸、韧如绵、色泽亮丽,在顾客中声名大振。但是李怀珍并没有满足于这个单一的品种,接着又研制出了大米、小米、高梁、玉米、绿豆和水果等几十种口味的煎饼。
渐渐地,她的小店有了特色,回头客越来越多,每逢节假日,订单更是像雪片一样飞来。半年后,她注册了“沂蒙小调”商标,并成立了沂蒙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扩大了生产。
从此,李怀珍的“沂蒙小调”煎饼就成为超市、商场的抢手货。短短几年时间,“沂蒙小调”煎饼就先后在临沂、济南和成都等地设立了九个办事处和连锁店,在美国、日本和阿联酋等国的国际知名超市里设立了代销网点。李怀珍把一个煎饼小摊做成了大型食品公司
上一篇:做服装生意选对货源是关键
下一篇:产品没人关注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