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论坛 - 详情
27岁亿万富翁养成记:从不谙世事到杀伐决断 发表时间:2012-05-22 17:22 浏览数量:2318

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网络版周一刊登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创始人、知名IT产业评论人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的长篇文章,深度揭示了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由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而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富有富翁之一的幕后“玄机”。

以下为布洛吉特文章全文:

如果按照计划的那样,Facebook最终将于本月晚些时候进行外界期待已久的首次公开招股(IPO)。通过此次IPO,Facebook估值将接近1000亿美元,而该公司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所持高额Facebook股权,其价值也将高达250亿美元。仅从数字上看,扎克伯格所持Facebook股权比率也很高。扎克伯格的账面财富,甚至高于沃尔玛旗下1万多家专卖店去年的营收总和,同时也高于华尔街去年派发给纽约公众的奖金总额。而扎克伯格完成其个人财富的积累,仅仅用了8年时间。这名27岁的年轻CEO,不久前在自己的商务名片中尚印着“我是CEO,混蛋”的字样。

全球公众所了解的扎克伯格,尚停留在美国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中对他的描述:十足书呆子气、缺乏安全感、经历可疑等等。如果是一位成年人具有这种品质,则根本不可能积累如此庞大的财富。扎克伯格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有多大改变。或许扎克伯格曾经为Facebook编写过最初代码,但自那时以来,Facebook能够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目前全球八分之一人口使用Facebook服务),与其说是扎克伯格有关,还不如说与他无关。扎克伯格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

然而这种看法根本无法体现扎克伯格的全部。虽然在Facebook发展壮大过程中,确实有大量用户参与其中,但要维持诸如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规模化发展,这项任务却异常艰难。尤其是你以前从未获得过风险投资资金援助,未聘用过任何员工,并希望走在其他竞争对手前面,而这些竞争对手又拥有能力极强的技术人才,则这种挑战的艰巨性就可想而知。

扎克伯格的一位同事这样说道:“在他20多岁期间,扎克伯格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创建了一家全球性公司,他必须成长起来。二是将第一件事变成现实。”在Facebook创建初期,一些错误决策曾导致公司面临着员工“哗变”的风险,扎克伯格解决了此事并从中吸取了有关公司管理的教训。虽然他甘愿在一些业界顶级管理人面前成为学生,但他心中有着自己的底线,即不允许外人插手自己的既定战略。他既掌握了如何聘请合适人选的技巧,也懂得了如何“炒掉”那些不太适合Facebook发展的高管。在电影《社交网络》开始上映后,扎克伯格开始并不喜欢该电影对自己的描述,但后来觉得不应该由一部电影给自己“定性”,因此扎克伯格包下了山景城的一座影院,并要求Facebook总部所有员工都前往观看这部电影。

扎克伯格的另一位同事也表示:“扎克伯格是否是幸运之人?当然是了。只是我们所有人都很幸运,我们都有着各自幸运的事情。整个世界都忽视了扎克伯格作为了不起CEO的真正原因所在。”换句话说,虽然扎克伯格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但他本人具有的卓越管理才能,才是导致他与众不同的真正原因。

在Facebook计划对其IPO进行“路演”之时,外界不禁要看扎克伯格将在此过程中有何表现:扎克伯格持有Facebook大量股权,因此Facebook今后走向如何,无疑将同扎克伯格本人息息相关。投资者将关注扎克伯格的一举一动,只是他们将把赌注押在一位承诺Facebook将获得长期发展的年轻CEO身上,而他所阐述的Facebook发展战略又如此深奥,并很可能让华尔街感到不可思议。

速战速决

扎克伯格创建“Thefacebook”网站(注:Facebook最初版本)时,当时美国其他大学校园中已经有了大量类似服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之,斯坦福大学有之,耶鲁大学亦有之。而在哈佛大学,扎克伯格的校友文克莱沃斯(Winklevoss)兄弟也计划推出相应服务,并已经为此忙碌了数个月之久。与此同时,当时美国老牌社交网站Friendster用户量超过了200万,其他还有Myspace等。而AOL所提出“好友”理念的时间已将近10年,并在其即时通信服务中专门提供了“好友名单”(Buddy Lists)选项。

时至今日,上述其他社交网络服务都已风光不再,而Facebook全球用户量正向10亿大关迈进。为何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原因就是Facebook的业务执行能力更强。而Facebook的所有成功,都始于扎克伯格的坚定本能。

所有了不起的消费者科技产品都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技术很“酷”,二是容易使用。从一开始,扎克伯格就知道如何使自己产品具备这两个特点。扎克伯格并没有给Facebook增加过多花哨的功能,以免让用户陷入一大堆功能当中而不知如何使用。他将“正常运营时间”(uptime)作为优先发展项目,并仅仅针对新学校推出Facebook服务,目的是让Facebook的服务器和软件能够正常处理用户访问流量。这些做法看上去并非精明之举,但Facebook正是借此迅速赶超了大量其他科技创业公司。举例来说,先于Facebook推出的斯坦福大学社交网络服务,由于功能过于复杂而未能流行开来。Friendster市场规模增长过快,而其基础架构无法跟上:用户希望登录却无法如愿。Friendster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解决该问题,而此时其美国用户早已流失殆尽。

对于大量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科技公司而言,他们往往过于重视商业模式而非产品本身。他们过于担心“如何盈利”。这种论调听上去有些怪异:难道创建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尤其是经过美国网络泡沫经济的洗礼后,这种论调就显得更为怪异。但对于商业模式的过分追求,来自投资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以及分析师们的过度期待,而不能视为科技创业公司出现基础性错误的证据。在美国科技产业市场,速度就是一切,风险投资公司能够让科技创业公司得以快速行动起来,而无需通过产品营收来维持后续产品研发资金。科技创业者们已懂得这个道理:先跟紧服务潮流,然后再考虑产品如何盈利。

Myspace成为最后一家能够阻止Facebook发展壮大的竞争对手。到2005年时,Myspace用户量超过500万,而此时Facebook用户量尚不足100万。2005年期间,新闻集团以将近6亿美元价格将Myspace收为己有。此后一段时间中,Myspace市场规模仍维持了增长势态,当时业界人士对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赞誉有加,称他是唯一不拒绝新媒体的“老媒体”大亨。然而默多克收购的是一家存在缺陷的服务:与Facebook强调用户实名、用户界面并将其发展成为对企业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营销工具等做法不同,Myspace允许用户使用任何ID来做任何事情。另一方面,新闻集团也仅仅强调Myspace的商业模式。如此一来,Myspace页面充斥着各类广告,加上产品研发资金又跟不上,导致该网站最终成为一家网络广告集散地。

以节俭著称的扎克伯格,最初极力反对Facebook初期制定的商业模式,并坚称广告服务与Facebook的技术规范相冲突。广告业务或许能够为Facebook的后续增长带来部分资金,但广告本身却并不“酷”,因此扎克伯格并不希望Facebook毁在广告上面。

不少科技创业者很有创造力,但也脾气焦燥,这种混合型性格通常让他们一心多用:试图同时干多件事情或创建多家公司,这种情况势必让他们精力分散。扎克伯格差点也陷入这种境地。2004年夏季,扎克伯格将其小型Facebook团队迁往加州帕罗奥托(Palo Alto)之后,他曾将大量精力用于开发名为“Wirehog”的文件共享产品。扎克伯格当时认为,虽然Facebook将风靡全球,但自己也无法确定Facebook是否将持久流行下去,因此Wirehog可成为自己的一款备用产品。

Wirehog也成为Facebook开发的首批应用程序之一,只是Facebook后来自家开发的应用程序数量并不多。在2004年夏季结束后,Facebook获得了首轮外界风险资金援助,而扎克伯格也把精力重新专注于Facebook本身。为体现Facebook的专注精神,该词汇甚至出现在Facebook总部的洗手间当中。

作为Facebook提交IPO申请文件的组成部分,扎克伯格也给Facebook潜在投资者发送了一封公开信。此前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以及其他偶像级科技公司创始人在各自公司上市之前,都曾给潜在投资者发送公开信,这种做法已成为美国科技产业的一种传统。通常情况下,此类公开信会阐述公司创始人的管理理念、公司优先发展业务以及公司所面临潜在风险等事宜。在扎克伯格的公开信中,他这样写道:“快速前进和打破格局”。应该说,这也是扎克伯格对科技产业的最新看法,也正是这种理念使Facebook取得了成功。

扎克伯格当年推出“Thefacebook”网站时,等于给了文克莱沃斯兄弟致命一击。扎克伯格曾与文克莱沃斯兄弟俩一起开发同类产品。文克莱沃斯兄弟因此曾对Facebook提起法律诉讼,后来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协议规定,Facebook向文克莱沃斯兄弟支付数百万美元。虽然Facebook付出的代价并不轻,但如果扎克伯格当时推迟Facebook的上线日期(无论是同文克莱沃斯兄弟谈判还是让Facebook功能进一步完善原因),则Facebook很可能就错过了其最佳发展壮大时期。在“快速前进和打破格局”理念的指引下,Facebook市场规模进一步发展。与一次性推出大量功能的做法不同,Facebook是逐步推出一项项新功能,然后再根据用户反馈意见,对现有功能加以改进和提高。在此过程中,扎克伯格也多次遭受用户批评,他本人不得不亲自向用户道歉。尽管如此,诸如消息投递等功能,便是通过此种方式而得以发布。外界往往只看到了Facebook此举过程中的“错误”,而没有看到这种方式的巨大成功之处。

消失幕后

2005年夏季期间,扎克伯格停止了为Facebook编写代码的工作。当时Facebook用户量约为数百万,员工量约为25名,且获得了不少风险资金援助,当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向Accel Partners向Facebook投资1200万美元,对其估值将近1亿美元。从那时起,扎克伯格变成了一名全职管理人。只是在初期阶段,扎克伯格的管理能力表现很差。

美国科技公司的创始人通常都年轻,且不善于社会交往。他们“发型怪异”(一位硅谷老从业者观察到这种现象),工作习惯不同于常人,且缺乏公司管理经验。所有这些因素,都让投资者非常担心。正因为如此,过去一、二十年中,硅谷科技公司的大致发展模式是:在公司未得到规模化发展之前,仍由创始人担任CEO职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会限制创始人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的程度,然后再从外部引进一位富有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CEO”,并取代原创始人作为CEO的职务。职业CEO入主公司后,公司原创始人则成为傀儡角色(如果创始人出手干预引入职业CEO事宜,则有可能被董事会驱逐)。事实上,eBay、思科以及其他小型科技公司都曾走过这样的发展道路,而这种方式又给风险投资者带来了丰厚投资回报。

然而最近数年中,美国科技创业公司的发展壮大道路却出现了新方式。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罗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等投资商认为,不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公司,其实是由创始人兼CEO一手支撑起来,而非外部CEO之功。以微软为例,在该公司最初二十年内,一都是由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一手经营。同样是哈佛大学辍学生的盖茨,在微软创建之初也没有任何公司管理经验。贝索斯在创建亚马逊之前,其身份为投资银行家。甲骨文目前仍由其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负责运营。而谷歌现任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另一身份就是公司联合创始人。

而对于那些抛弃了创始人并引进职业CEO的公司而言,不少最终却迷失了发展方向。雅虎的现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自盖茨退出微软日常管理工作并将CEO职位交给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以来,该公司的各项业务并无明显起色。另一个例子就是苹果。该公司1983年引进职业管理人、前百事可乐高管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出任CEO,原因是该公司董事会当时认为,年轻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无法胜任苹果的管理工作。后来的事情发展已众所周知:苹果濒临破产边缘,直到乔布斯1997年重回苹果为止。

就油漆、制砖以及化学产品等产业而言,职业CEO更有用武之地。毕竟这些产业所经营产品,并不会过于受制于技术创新,这些公司的业绩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运营体制是否完善(以可口可乐为例,该公司的同款核心产品销售时间已长达126年)。而科技产业的运营方式则有所不同。安德森霍罗维茨基金首席合伙人、网景(Netscape)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科技产业的天性,就是产品总是处于变化当中。同一款科技产品销售时间长达五年的情况可谓非常罕见。”苹果的市场复兴始于2001年,当时该公司推出了iPod音乐播放器。而十年之后,iPod产品已经过时。目前苹果三分之二的营收,其实来自该公司自2007年开始推出的各款新产品(包括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等)。

Copyright© 2025 创业加盟网all Rights Reseved. http://www.cyren.cn/靠谱的创业加盟网站,助各位正在投资创业的朋友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