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洪福寺村猪鬃加工户刘思彩的新西兰客户,邀请他去亲眼目睹了悉尼奥运会的盛况。能去免费观看奥运会,这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他做的是看似不起眼的猪鬃加工。
猪鬃是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5厘米以上的硬毛;它刚韧、富有弹性,不容易变形,也不受冷热影响,是工业和军需用刷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的猪鬃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2006年,我国仅向美国出口的猪鬃产品就达到近6000万美元。越长的猪鬃越值钱,黑鬃的价格最高,这“黑金子”的长度在108毫米、102毫米以上的,接近300元钱1公斤。双杨店镇有2000多户农民从事猪鬃加工,产品绝大多数出口欧美、日本、韩国等地,是制作各种高档刷子的重要原料。猪鬃加工也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农民经营猪鬃加工,有年赚十几万元的,还有年赚七八十万元的。从清朝开始,他们就靠手工加工猪鬃,几十道工序,猪鬃加工户一条龙式地独立完成,彼此的业务联系很少。
1997年,镇里的猪鬃加工大户李兴国接到一批大订单,当时,他的生产能力还很有限,但他又不甘心放弃这个大买卖。李兴国就把这个订单就分给镇里的其它加工户。可是李兴国验货时傻了眼——别人代为加工的猪鬃成品离出口标准差距很大,他的这笔买卖彻底砸了;亏了36万。因质量不行,11元钱1公斤的货,最后卖了二三元钱1公斤。以后即使订单再多,他也不敢让别人帮忙加工了。
2003年,干了十几年猪鬃加工的双杨店镇中小河村农民于兴文发现,双杨店镇2000多户大大小小的猪鬃加工户就是一个不小的市场。他琢磨,能不能专门做某一道工序,为镇里加工猪鬃成品的人服务。他选定了对洗干净的猪鬃半成品进行高温蒸煮这道比较重要的工序,但是,生意却一直都不好,因为当时他自己还在加工猪鬃成品,其他加工户担心他会偷偷扣留送去蒸煮的猪鬃。
于兴文意识到这一点后,赶紧停止了加工猪鬃成品,这才有人陆续把猪鬃拿来给他蒸煮。每天下午,把这些绑好的猪鬃一捆一捆地码放到水泥池里,然后进行蒸煮。1000多公斤得蒸煮五六个小时,不煮它不直;他挣的就是每公斤猪鬃1.2元钱的加工费。全镇有20多家加工户把猪鬃交给于兴文蒸煮,他一年能蒸煮几万公斤猪鬃;单单做这一道工序,他的收入就比原来做成品还要高。现在,双杨店镇洗毛、包装等工序也都有专门的猪鬃加工户在做。
于晓东刚花了3万多元钱买了一台机器,这机器的作用就是这边把乱糟糟的猪鬃放进去,那边不同长度的猪鬃马上就被整整齐齐地分出来了,这道工序叫做“分尺”,以前完全得靠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来完成。有了这台机器,加工户都把猪鬃拿到于晓东这里来进行分尺,这可比手工快多了,能顶十个技术工人。
于晓东的机器日夜运转,每加工1公斤猪鬃,收加工费1.4元钱,一年下来能加工几万公斤,这也比他原来加工成品出口省心了,也多赚了。
有了几十个像于晓东和于兴文这样的专业户,双杨店镇的猪鬃加工不出本镇就能进行分工合作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镇的猪鬃制品年产量达到800万公斤,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上一篇:大学生暑假赚钱好方法:网上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