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创业生涯,最令人难忘、最值得回味的往往是标志着创业真正起步的第一笔买卖、第一次成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第一桶金"。
但进城务工青年们面对的是,缺技术、少资金,"路子"、"关系"更是奢望,以经济学角度论,最重要的创业要素残缺不全,要挖掘出宝贵的"第一桶金",完成打工到创业的起跳,几乎不可能。
--当选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的仲伟超,15年前满怀希冀从苏北农村招工到上海。5年的合同期很快就到了,在上海,仲伟超无亲无靠,居无定所,何谈创业之梦?
--80年代初期,温州柳市镇,民营企业风起云涌。与之俱来的是疯狂的原始积累,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柳市几乎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在这种越是造假越能挣钱大发展的环境中,街头补鞋出身的南存辉与人合伙办了个小开关厂,没有任何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步履缓慢,离成功的距离很远。
--1991年,马勇伟高考落榜后,从浙江缙云县的一个小山村走出来,他来到温州,渴望像前辈们一样,进城打工,白手起家,筑就辉煌。然而,两年收获可怜的打工遭遇却明白告诉他,靠"无知之勇"打江山、碰运气的年代已成为历史。
然而,他们却无一不完成打工到创业的神奇一"跳",实实在在拥有了财富。
--平时,仲伟超爱读书看报,渴盼从书报中寻到希望。一天,他想买本书,进书店后,却被书价吓走。站在书店门口,仲伟超感觉失落迷茫。这时,一辆板车经过,车上一捆捆旧书,准备拉到废品站当废纸卖掉。仲伟超眼睛一亮:上海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没钱买书却渴望读书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啊!
于是,仲伟超倾其所有,用高于废品站的价钱将这车旧书买下。
第二天的杨浦区殷行路农贸市场,独此一家的旧书摊开张了,租书、换书,仲伟超的旧书摊前生意兴隆。晚上一结算,净赚15元。
仲伟超掘得了他的"第一桶金"。
--南存辉给厂子取名为"求精",在周围猖獗的造假环境中,他却严把质量关,要把最好的产品献给客户。虽没有同行挣的钱多,还要承受来自同行孤立仇恨的巨大压力。但南存辉恪守他对客户的诚信。他坚信,造假制劣虽一时能挣大钱,但那是暂时的,长不了。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
果然,80年代中后期,面对柳市愈演愈烈的制假贩劣,国家下定决心打假整顿。参加过那次"打假"行动的"老电器"们记忆犹新:整条街的铺面几乎全给封了,封条一张接一张,连成一片。无数制假企业在这次行动中彻底跨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存辉的"求精"却因此脱颖而出:1988年,因为产品质量过硬,首批领到了国家机电部颁发的3个规格低压电器许可证。1989年,当国人群起抵制柳市低压电器产品时,南存辉生产的"乐求牌"系列产品,却赢得全国客户的信赖。当年盈利10万元。
南存辉掘得了他的"第一桶金"。
--马勇伟回到了家,重新拿起了课本。第二年,马勇伟如愿以偿考进了温州商校,系统学起了市场营销。在学校,马勇伟学以致用,常去市场小试牛刀。毕业7年了,至今,学校流传着一个"市场营销"的经典:学校想租部电影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却怕亏本,没人肯干。时任校团委书记的马勇伟主动请缨,承诺"亏了算自己,赢利了,返还学校20%"。没有将眼光拘泥于本校,马勇伟雇人手,把电影海报张贴到温州所有的高校。那天晚上,各校学生蜂拥至商校,扣除成本后,马勇伟净赚4000元。
毕业后不到一年,马勇伟用一家企业的8.5万元的预付款交清承包费,加盟广告行业,成了一名真正的温州商人。
马勇伟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的故事还有许多。仲伟超、南存辉、马勇伟,只是我们从众多采访对象中挑选出来用于解析的"标本"。透视这三桶金的外在物质,我们希望看到更丰富的内涵。
解析创业的"第一桶金",我们是想寻找掘金的那把锄头。
把握市场的敏锐,该是仲伟超的掘金之锄!
正是这种敏锐,使仲伟超日后创业的每一步都比别人走得稳和早:上海居民搬迁时,要扔掉许多旧家电、旧家具,而它们在农村却大受欢迎,仲伟超立即从"旧书"摊子跳跃到"旧货"市场。旧货店开张后第一年,仲伟超执意用全年的收益装了当时的奢侈品--热线电话。"给商店装个耳朵"的做法立刻被市场印证了它的明智,"65748724",用上海话读,就是"留我吃水不吃凉水"。这个趣味横生的谐音电话号码,让许多上海人记住了"小苏北旧货调剂商店"。"小苏北"很快建立自己的旧货物流系统。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不仅在上海杨浦区建起了颇具规模的二手货市场,而且走出上海,到了安徽、湖南、山东等省,在全国网织了一个收购、出售、维修、租赁一条龙的旧货销售网络。
诚信,是南存辉的掘金之锄!自1989年后,"求精开关厂"一飞冲天,至1991年,企业产值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温州曾经在青少年中做过一次民意调查"你的偶像是谁",结果南存辉的排名仅次于比尔·盖茨,远远地把一帮影视歌星们甩在后面。原因是,南存辉用温州人曾经最不屑的"诚信",缔造了一个少年补鞋匠成长为掌管数亿资产的民营企业家的现代神话。
对马勇伟而言,商校三年坚实基础铸就了手中那把掘金之锄!今天的马勇伟已拥有数家实体,早已是百万富翁。
接受我们的采访那天,是马勇伟的公司搬进写字楼的第一天。坐在气派宽敞的大办公室里,马勇伟告诉我们:这300多平方米的写字楼,在付完定金的第二天,每平方米就涨价近千元。今天的马勇伟手中,商机无限。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空等万事俱备,只怕白了少年头。对于进城务工青年们来说,创业条件的"残缺"并不可怕,江西李期倩的正直诚实、上海蔡国民的踏实苦干、深圳宝安罗仕卓的仗义精明,以及安子对文学的痴求、刘延林的胆大坚忍……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人性的闪光,弥补了他们创业上的天然不足,使他们从千千万万名进城务工青年中走出来,一步步走进成功。
上一篇:创业成功先要学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