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营仅仅是买进卖出,那一切都简单到索然无味。商业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智慧给商品带来更大的附加值,这也是创意的价值。
案例1:“吃黑食”的交友派对
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中国酷公司”之首,是一家“黑暗餐厅”——让你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就餐。
这家倡导“黑暗文化”的餐厅,屏蔽了就餐者的视觉,让人们在进食过程中更多使用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可谓妙趣横生。设计者营造了比“伸手不见五指更黑”的环境.客人由佩戴夜视镜的服务生带领着走过黑暗走廊,进入就餐区。
2006年圣诞节,清华大学毕业生陈龙的黑暗餐厅在北京开业。好玩的北京人听说还有这样的去处,纷至沓来,一试新鲜。开业第一个月,生意即好得出奇,这家“被赋予了更多的体验和文化意味”、仅80平米的餐厅日营业收入即达到万元,陈龙一举成功。
但创意不是点子,创意是一连串的构想。陈龙赋予了黑暗餐厅更多的附加值。不到半年,他再次推出创意构想:“黑暗交友派对”,此派对只允许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单身者参加,男性月收入还必须达到6000元以上。首次交友派对,参加名额男女各十名,报名很快满员。参加者职业有副总、资深媒体人、会计师、企业CEO等。此后每周六举办,费用方式AA制。
“黑暗交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拥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交流环节,一是“见光”前的交流环节,二是“见光”后的交流环节……
陈龙的黑暗餐厅,已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尚创意餐厅。
案例2:美国人从化整为零到时间分享
最近美国出现了一种叫“拥有权化整为零”的高端商品分享创意——几个或十几个人共同出资,购买游艇、飞机或别墅,产权共用,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一种叫“时间分享”的创意,参加的人付几千美元,就能得到前一部分人购买的游艇、飞机或别墅等高端商品的永久使用资格,每年获得一定量的享用时间。这一会员资格可以买卖、转让、出租。有人花了5000美元购买了拉斯维加斯一处豪华酒店的“时间分享”计划,用了几年后卖出,居然还获利3000多美元。
美国还有一种租用奢侈品的创意:几年前,两个美国人注意到,女人通常花大量的钱用在买包上。2004年,他们创办了一家名牌包租赁公司,会员每月付10美元的会费,然后付每月15美元至275美元的租赁费,就可以租到从COACH到GUCCI等各种品牌的手袋,一个手袋用厌了,马上可以换新的。
现在这家公司的业务已扩展到全美50个州,客户群主要是职业女性。现在.这家公司增加了新的服务内容,租赁珠宝首饰,花几十美元,就可以戴上一星期。
做生意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生意”二字本身就有“灵活”和“意念”的含义。善用创意是创造盈利、扩展业务的关键。
创意经营无处不在,都知道饭馆不宜开在偏远的地方,虽然租金便宜但人气不旺,但聪明的老板想出“就餐送汽油票”,虽然只送两三升,但开车的人就愿意多跑点路光顾了;都是开火锅店,但食客就是愿意去用方锅、长筷子的“海底捞”图个新鲜。
创意就是脑筋急转弯
广告作为商家推广产品和品牌的载体,凝聚着创意火花。
北京机场路上有这么块广告牌:“据统计北京至今仍有26%的老外不知道xxx是中式别墅。”乍一看云里雾里,仔细一琢磨,太有意思了,商家想说的是:有74%的老外都知道了,您要想买得赶紧!这创意妙在:你琢磨他想说什么之时,还真就把它记住了。
更为绝妙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应变。一处楼盘的售楼处由于地铁施工被工地包围,出入不畅。谁知售楼处却打出了“热烈庆祝xxx售楼处被地铁工地包围”的横幅。开发商说:售楼处被包围说明地铁正在建设,通车指曰可待,小区周围的交通更加便利了,对购房者来说当然是大喜讯。这种随机应变的
“无招胜有招”才是广告创意的最高境界。
好的创意未必有多么惊世骇俗,可能就是一个小点子,一个新想法。但只要你真的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那一点点,小小的创意可能会像亚马逊丛林中蝴蝶扇动舳那一下翅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很小,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种全新经营思维的起步呢?
在珠海打工的一个小伙子,看到很多同乡过年回不了家,就想到把这些打工仔、打工妹的生活、工作情况及对家乡父老的祝福用摄像机拍下来,带回家乡送到他们亲人手中。结果除去路费,小伙还赚了不少钱。农民工的这种需求,专业摄像公司想不到,想到也做不到。倒是“玩票”的打工者自己看得到做得到。随着许多城市农民工生存环境的改善,这个市场肯定会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