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论坛 - 详情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txt 发表时间:2008-08-30 10:05 浏览数量:6521

第一部分美国的教育新贵

***************

  所谓弱势阶层,是由经济环境和文化行为两方面造成的。“经济平权”的目标,是为弱势阶层创造机

会平等。但文化行为的改造,则要靠劳工阶层自己。过去欧洲的贵族,靠的是家徽、爵位、世袭的特权和

遗产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如今美国的精英,则靠考分、大学的学位、领导世界开拓经济和科技前沿的个人

素质来出人头地。美国的中高产阶级,正在创造一种培养这种素质的文化。他们的孩子,在教育竞争中,

不仅有金钱上的优势,更大的优势恐怕是他们的父母本身就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

序(1)

---------------

  这是一场十几个孩子参加的钢琴演奏会,就在他们共同的老师家的客厅里举行。几十位家长和学生把

小小的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不足六岁的女儿第一个出场。此时她学习钢琴不足三个月,已经弹了快十个曲

子。这次要不看乐谱一口气弹三个。我心里七上八下。还好。她一个音符也没错,只是节奏失去了控制,

越弹越快;显然是太紧张,着急想早点结束。虽然美中不足,但我心里还是庆幸:毕竟她是最小的一个孩

子。音符不错就不容易了。?

  但是,十几分钟后,我的想法就变了。一个年龄相当的韩国裔男童,弹的曲子不仅复杂得多,而且一

开始就全身心融入音乐中。音乐给他带来的喜悦充分地洋溢在脸上。接下来,一个矮半头的中国裔男童上

场。那么小的个子简直让你担心他会从琴凳上翻下来。但他的水准显然更高,抑扬顿挫,甚至已经自然地

有了钢琴家们那种肢体语言。可见他是多么陶醉。

  ?

  实在是比不过人家呀!我心里暗叹。中场休息时二话不说找到两个孩子的家长。一打听才知道,这两

个孩子一个比我女儿大几个月,另一个比她小一个多月。他们都学了一年左右。

  2004年我刚刚在波士顿找到工作,家里经济情况还很紧张。第一次买车,只能花3000多美元买辆1999

年的旧车,已经跑了快10万英里。原因之一,是孩子到了学琴的时候,要有一大笔开销。货比三家,最后

决定买一架3000美元出头的新钢琴(这几乎是我们惟一能负担得起的新钢琴)。钢琴店在波士顿享有盛誉

,有自己的钢琴学校;接待我们的销售员就是半个音乐家,不仅卖琴,也帮助介绍钢琴老师。我们明确要

求他介绍一个最好的老师。结果找到了现在这位。半小时的课50美元,比一般老师贵一倍。我们刚一听价

钱嘴差点儿张开,但咬咬牙还是决定上了。?

  参加这个演奏会,第一次见到其他家长,相谈甚欢。大家知道彼此的共同点:不惜工本地为孩子找最

好的老师学琴。小的孩子如我女儿这样,在四五岁之间,还没有上一年级。大的孩子则准备上大学了。钢

琴老师相当自豪地介绍,她的学生许多上了哈佛、MIT、布朗。其中有立志当医生的,有准备学科学的,

真正要投身音乐专业的很少,包括两个她称为有“上帝赋予的天分”的孩子,也没有当钢琴家的计划。反

而一个平平之辈,马上要进音乐学院。?

  我粗粗算一下,这里的孩子,到了八九岁,就得每周上45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课。一年下来,一个孩

子5000多美元。有的家长两个孩子都往这里送。这些家长,许多收入不错,但看不出哪个是大款。一个新

加坡来的家长私下还向我们抱怨:“实在太贵了,付不起呀。可是我的孩子换了这么多老师,不找她还是

不行。”可以想见,一些家长恐怕也像我们一样,把家底儿全翻出来,投到这个钢琴课上。?表面上看,

明知道孩子不搞专业也这样下血本学钢琴,似乎很不理性。但仔细分析,就能解读出这些家长在孩子身上

希望着什么。一上课就知道,弹钢琴几乎是对孩子的智力和心灵最大的挑战。小小年纪,刚刚开始读书,

就得认读五线谱,同时手要跟着谱子弹出音乐来,又要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一套不仅需要调动各方

面的智能和感性,而且需要高度的纪律和刻苦精神。孩子要是能对付这些,你就不觉得

  她还有什么别的东西不能对付。所以老师十分得意地说:“我的学生长大后干什么的都有,都非常出

色。因为学了这些以后,学什么都快。”?

  但是,简单的“智力开发”不能完全解释家长们的动机。大一些的孩子,学钢琴花钱不说,一天至少

练二三个小时。一个准备当医生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为一场演奏会一天练六七个小时。美国的高中竞争越

来越凶,家长让孩子在这个看似无用的事情上投入这么大,必有其他所求。以我观察,钢琴课实际上是塑

造美国未来精英的文化品位的过程。家长希望孩子不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个感性丰富的灵魂,既能

创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个小社会。未来美国的精英,也许就是这么形成的

。?走出这个小圈子,你还会看到许多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次在服装店,看两个当妈的在那里忘情地挑衣

物,不足两岁的孩子被丢在一旁的购物车上没人管。孩子自然哭起来。当妈的听到哭声怒不可遏,厉声喝

道:“闭嘴!”孩子继续哭。当妈的冲到孩子跟前,瞪着眼睛对孩子严厉地小声说了几句,屁股上打了一

巴掌,孩子吓得再不敢出声,当妈的继续回去挑自己的衣服,谈笑如常。再到一些游乐场看,许多家长把

孩子往那里一丢,给他们几个钱去尽情玩电子游戏,自己和朋友在那里聊大天。

  其实,钢琴课的那些家长,受的教育良好,有自己的事业,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孩子上课、练琴,她

们都必须全程陪伴,就和自己学差不多。后一种家长,则文化程度不高,闲功夫有的是,却不愿意给孩子

一点时间。这两种家长生活在一个社会,创造着两种文明。?

  以上的观察,实际上就是我在这本书中讲的核心内容。我已经出版了两本对美国的观察:《直话直说

的政治》和《右翼帝国的生成》。前者是走马观花式的随感,后者是对2004年总统大选的纵深分析。写完

这两本书后,我一直希望能把观感和分析结合,写一本既对变幻不定的现实有亲身体会、又能脱离时事新

闻、梳理出美国社会长时段的变化的“耐看”的书。本书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结果。?

//

---------------

序(2)

---------------

  本书所描述的,是美国新精英集团的崛起和社会的贫富分化:中高产阶级通过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下

一代社会精英。由于他们为自己的子女从小奠定了教育上的绝对优势,在日后的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别的阶层很难对之挑战。他们经济、社会和文化优势被固定下来、继承下去。结果,美国社会贫富分化

越来越严重,各阶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小。?

  这一趋势,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但在199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变得日益明显,如今依然有增无已

。最近美国的变化极有戏剧性和突发性,从2000年到2004年的总统大选,从“9·11”到伊战。世界好像

翻了个个儿。但是,别管世界怎么翻转,我所谈的这一深层的社会变化几乎丝毫不受影响,足见其内在的

动力之强,绝非转眼即过的新闻。?

  要理解这种变化的深刻性,必须回顾整个美国的历史。托克维尔在其《美国的民主》一书的开篇就说

,美国给他的震撼,是其社会的平等和均富。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资源都被贵族阶层所垄断

,不仅贫富分化严重,而且小民百姓永无出头之日。在美国,一个一文不名的人,竟也可以白手起家,很

快进入上流社会。没有任何等级秩序限制人们的自由发展。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甚均,没有像欧洲的王室和

贵族那样住在城堡里、使唤着上百奴仆的巨富,也不见欧洲大都市中那些沿街流浪、随时可能饿死的平民

。?

  美国历史的发展,似乎不断证明了托克维尔的观察。像卡耐基这样十三四岁的穷孩子,因为父母在苏

格兰实在混不下去,举家迁到美国。上岸后身无分文,立即给人家当童工。几十年后,他成为世界的钢铁

大王。他厂里的钢铁产量,比整个英国的钢铁产量都高。这样的例证,向人们展示美国是个公平、人人有

机会的社会。也正是这样的信念,驱使着几千万欧洲移民跨过大西洋来寻求美国梦。?但是,美国和欧洲

的位置如今正好调过来。最近各种的统计和研究表明,美国贫富分化过大,欧洲则相对是个均富的社会。

同时,美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人人都有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创造的任何一个社会也不能比拟的社

会流动性)正在急剧丧失。欧洲人跨代之间的阶层变化,已经明显比美国快。如果你是富人,最好留在美

国,因为你的子孙在美国更可能维持原来的地位。如果你是穷人,最好去欧洲。因为在那里穷孩子变成富

人的机会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贫富日益分化、社会流动日益减弱的趋势,不仅改变了美国社会的

本质,而且很难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对之进行逆转,可以说是美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之大变。?

  美国贫富分化的加剧,并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比如19世纪末的所谓“镀金时代”,贫富悬殊达到了

惊人程度。卡耐基、摩根、洛克菲勒等等一代工业和金融巨子,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与此同时,大都市

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到了难以令人忍受的地步。乃至许人称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工还不如昔日南方的

黑奴。当时美国人的婚龄比1950年代要高得多。这不是因为那时候人的文化程度高、喜欢晚婚,而是一般

的单身汉很难挣得出能够养一个家的钱来。?

  不过,这种恶性的贫富分化,是能够通过政策措施加以扭转的。当时的共和党人西奥多·罗斯福接任

总统后,就立即向大企业、大财阀开战,要求“公平交易”,通过了一系列反托拉斯法案,打破垄断,保

护劳工的基本权利。后来经过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时期,联邦政

府通过税收、福利等一系列政策,劫富济贫,使得财富有了更加公平的分配,使弱势阶层的生活有了基本

的保证。?

  1990年代的经济高度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泡沫、贫富分化,常常被人拿来与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

”相比。但是,这里有个本质的不同。在19世纪末,一个工人要是出了工伤,老板第二天就可以将之解雇

,一分钱也不给。换到现今,老板往往得管人家一辈子。现在美国的一个正式工人,有医疗保险,有社会

安全基金(从中提取自己的退休金),子女上大学有政府贷款或各种奖学金,失业还有救济。如今的贫富

分化,是在“新政”以来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框架之中发生的,甚至是在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任上加剧的。

再通过制度对之进行修正的空间已经很小。?

  所以,本书讨论的,主要是这种贫富分化背后的文化动力。过去的财富和权力,通过继承而来的成分

甚大。如今的财富和权力,则是通过教育而来。富裕阶层之所以能逐渐稳固他们后代的社会地位,并不主

要是因为他们留下了多少遗产,而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资源,对孩子从小进行严格的训练。等他们的孩

子长大后,作为个体具有超人一头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为什么会如此?首先,如今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富。而且新财富总是比旧财富大

得多。要守成已经没有什么可守的了。关键是要有创新的能力。下一代重要的不是有钱而是有本事。第二

,如今的全球化突飞猛进,竞争的规模一下子大了许多,奖赏也大得多。有能力的人,一赢就是全球的赢

家。同时,全球化促使美国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制造业已经成为“濒临绝种的物种”,纷纷移往第三世

界。过去美国的工人,是世界的贵族工人,即使他们和其他国家的工人干的是一样的活,但就凭自己是美

国人这一条,别人做梦也别想达到他的生活水平。但全球化把大家竞争的起点越拉越平,贵族工人的位置

坐不稳了。许多美国人丢失了过去稳定的工作,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

Copyright© 2025 创业加盟网all Rights Reseved. http://www.cyren.cn/靠谱的创业加盟网站,助各位正在投资创业的朋友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