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方便对这件事作评论。”电话线的另一端,蓝山中国创始合伙人唐越态度温和却坚决。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致电唐越,“这件事”即指ITAT集团近来裁员事件。唐越表示不太清楚此事。在记者提出想单纯了解他的投资理念时,他反复强调,由于是在“这件事”的背景下,因此不能评论。
“这件事”距离蓝山中国成立时间仅2年。在经历2007年中国创投业的高潮年份后,蓝山中国出了这件令整个行业注目的ITAT上市失利继而大裁员的事件,这对2008年的中国整个创投业而言,都不啻是一个震耳的警钟。
谁“忽悠”了谁?
一位曾经考察过ITAT但最终没有投资的机构人士早在2个月前就对ITAT商业模式提出了质疑。他当时就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光是看看店里的人流就知道了,“我们考察过多个城市的门店,每个店都很冷清,没有人流怎么能创造利润”?
上述人士还指出,不光是商业模式,ITAT的内控管理等一系列方面都存在问题,而且,他们认为ITAT创始人欧通国在1990年创立了“金盾”男装品牌并于1998年将其推到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过程中,一些手法并不十分规范。因此他们在考察了几个月以后,选择了放弃。
另据报道,当初唐越在有人第三次向他推荐ITAT时,他迅速作出投资决定。2006年11月21日,蓝山中国资本正式宣布对ITAT进行5000万美元的投资。
但是这项投资在外界看来,很难分清到底是谁“忽悠”了谁。
在蓝山进入ITAT时,该公司在全国不过200多家门店。ITAT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ITAT门店数量已经扩张到700多家。一年新开近500家门店,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
事实上,唐越进入投资领域后的闪电行动,快得连业内人都咋舌。某投资公司总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唐越的投资思路是一个典型的投行模式,高举高打、快进快出。
“轻”公司模式遭质疑
另一位著名创投机构的投资人则指出,2008年以前,投资类似PPG“轻”公司、“快”公司,几乎成为业内流行,但他说,商业模式创新值得鼓励,但作为投资者,最终应该关注商业本质。
这位研究过ITAT案例的投资人说,ITAT的商业模式非常巧妙。它抓住了两个发展机会:过去几年,中国服装外贸面临的挑战剧增,一大批企业想转向内贸而苦于没有品牌和渠道,另外一方面,在过去几年中国地产疯狂扩张中,留下了一大批空置的商业物业,业主没有发展商业的实力和专业背景。ITAT显然抓住了这两个机遇,要帮服装企业发展渠道,帮商业物业主完成招商。据称,ITAT在国外注册了一大堆英文品牌,让服装外贸生产商挑品牌去生产。 本帖最后由 lush 于 2008-9-3 17:42 编辑 ]
上一篇:百年老店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