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论坛 - 详情
创新思维——让你从此与众不同 (三) 发表时间:2007-11-27 03:57 浏览数量:2695

三、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1、被经验淹死的驴子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无独有偶,新近又读到了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

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

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颗大树,他就把帽子放着,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项草帽。他十分惊慌,因为,如果帽子不见了,他将无法养家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他想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于是,他举起左手,猴子也跟着举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果然,爷爷说的话真管用。

最后,他摘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是直瞪着眼看他,看个不停。

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起来;还很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受了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他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正是经验使我们昂首否定,还是经验又让我们低头认错,人们总是跳不出经验,它甚至让一切最大胆的幻想都打上了个人经验的偏见,就像作家贾平凹所津津乐道的某一个农民的最高理想:“我当了国王,全村的粪一个不给拾,全是我的。”这似乎就是人们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德波诺在《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静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难以想象出还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里,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见。

2、鸡眼思维——利益偏见

所谓利益偏见不是指由于你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你立论的有意识的明显偏颇,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

利益偏见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所谓的“鸡眼思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然而推而广之,普通人难道没有偏见吗?一些普通人的话语表述背后难道就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谓“忘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就是一种典型利益偏见思维模式。

3、不识庐山真面目——位置偏见

有一则禅的故事说的是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被黜后,跌至人生谷底,这时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风景不是登上峰顶所看到的,而是下到谷底抬头所体会到的”这句话。这与哈维尔在历经磨灭难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为了在白天观察星辰,我们必须下到井底,为了了解真理,我们必须沉降到痛苦的底层”。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其鲜明的烙印,连老黑格尔也不忘说:“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这正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叶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与站在什么样的物理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是一样的。

在一些企业里,老板总抱怨员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员工总抱怨老板发的钱太少、心太黑。这其实就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才导致双方似乎无法弥合思维差距。

4、“情人眼里出西施”——文化偏见

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中国观众却很少会因此发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其间的性关系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这正如一些美国留学生在读了《红楼梦》后,总是不解地问中国教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银财宝然后私奔呢?”中国教师知道这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很难用一两话解释得清。

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对台湾坚定的态度不可理解,同样,一些中国人对美国为什么老是抓住人权不放也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

5、以偏概全——点状思维

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而后问: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至少有一百种:芝麻、苍蝇、图钉、太阳的黑子、污迹......这些都是常规的联想,有的人的思维就更活跃一些,他可能会回答说:我看到了缺点......我看到了遗憾......我看到了损失......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其他的?

  为什么你的眼睛仅仅盯住那个黑点?而没有看到黑点旁边的那一大片的白纸?而正是这个黑点束缚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其余更多的更好的更丰富的东西。某些人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垂头丧气——“我真没用,我真窝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透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就给这个人下定义——“他品质有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广阔的存在,而不是那个黑点。

6、固执己见——刻板印象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处,但不少情况下却会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

7、霍布森选择——封闭思维

300多年前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 。他养了很多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他就对来的人说,你们挑我的马吧,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马、可以买马。你们都可以选呢,人家非常高兴去选东西了,但是整个马圈旁边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很小的门,你再选大的马出不来的,它的门很小。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人叫西蒙,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霍布森选择。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封闭,结果就是你别无选择。

Copyright© 2025 创业加盟网all Rights Reseved. http://www.cyren.cn/靠谱的创业加盟网站,助各位正在投资创业的朋友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