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下岗后在一家高校门口开了个书报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买报的人也分类型:买上报纸就走的,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在报摊前翻阅一段时间最后才选中一张报纸的,则属于对报纸内容比较挑剔的学生,而且这类学生占比例高;也有少数学生只是来看报,很少买,这往往是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由此他悟出了一个门道,如果能办一家学生“报吧”,让这些“有钱”、“挑剔”、“经济困难”的学生花一份报纸的钱便可随心所欲浏览,说不定会“有利可图”。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设想的可行性,他以免费看报为条件,让几个较为熟悉的学生为他做了一次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现在1份报纸的平均售价在1元左右,有10多个甚至30多个版面,按说价格不贵,但个人爱好不同,这一摞报纸中,90%的学生只能有针对性地选择2、3个版阅读,其它的全部当废纸扔掉了。同时,调查还显示,有80%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学生“报吧”这一实惠的消费方式。
这一调查结果让小王吃了定心丸。他赶紧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胡同里,以每月400元的价格租赁了两间住房作门面房,并订阅了近百种报纸和杂志,将其分为创业求职、文学艺术、电脑网络、财经金融、新闻热点、报刊文摘共6个“阅读小区”,并在学生“报吧”设立了吊椅、摘抄台、情人阅读包厢等设施,还找美术系的学生帮忙设计了精美、醒目的广告牌。
花一元钱便可以看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报纸和杂志,学生们觉得非常划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小店的生意出奇的好。为了吸引客户,增加收入,小王还增加了出售咖啡、茶水、冷饮等服务项目,推出了月票8折等优惠促销措施,使每天的顾客流动量在90人左右,加上卖饮料等其它收入,学生“报吧”日均毛收入120元。
学生“报吧”生意好了,周围的书报摊可遭了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报摊门可罗雀,生意萧条,而学生“报吧”人来人往,踏破门槛。除去租房、订购报刊等开支,学生“报吧”每月的纯收入达到 2500元——小王从卖报小贩摇身变成了学生“报吧”老板,还被评为“全市下岗职工创业明星”。
如何办好学生“报吧”?小王说有这样几个环节要注意好:
一、在投资策划上要精明。
1、科学选择位置。学生“报吧”的选址应首先考虑高校集中区和工厂单身宿舍区,尽量避开生活小区,因为住户们除了家庭琐事缠身以外,还有电视、网络等诱惑,阅报群体较小。另外,学生“报吧”属于微利行业,一般不应租用价格较高的沿街商业房,而是要选择学校附近小巷的半沿街房或普通住房的一楼,面积在20-40平方米即可。
2、投入不宜过大。开学生“报吧”和经营餐饮不同,学生“报吧”面对的是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的学生和打工一族,装修等硬件投入太大了反而会影响客源。包括预付租金、简单装修及订阅书报在内,最初投资成本应控制在5000元左右。
3、选准进货渠道。除了邮局以外,现在自办发行或委托发行的报刊很多,原则上应选择高一级的批发商,县一级的批发商可以打8折,地市级的可以打7折,更高一级或直接从杂志社邮购甚至可享受6折优惠。因此,选准进货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
二、在营销策略上要有先见之明。
1、突出文化品味。学生“报吧”的定位要高雅,不要和街头出租武侠小说的小店相混同,店面干净,环境优雅,突出“阅读就是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主题,尽量增加学生“报吧”的文化品味。
2、投其所好订阅报刊。许多学生具有一定乡土观念,在异地求学很想通过家乡报纸了解家乡的变化,以及家乡的人才环境情况,邻近毕业时更需要了解来自家乡的招聘信息,所以,适当订阅一些外地报纸,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对于一些自办发行的异地报纸也可以和报社发行部联系,进行邮购订阅,比如浙江的钱江晚报、四川的华西都市报等都可以邮购订阅。
3、莫忘变废为宝。订阅的报纸多了,你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报纸集藏,可以在集报网站上发布信息,向广大集报爱好者推销手中的报纸;也可以将报纸的创刊号、发生重点事件的增刊收藏起来,以求升值。另外,可以将多余的旧报处理后变废为宝,及时补充经营资金。
此项目可以与本版“过刊经营”项目搭配使用,如在货源及营销方式上可参考借鉴!
很好的项目,应该提倡,不能就这么沉了
如果既赚钱又对学生有益,那就个人社会两丰收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