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务预算:
有效的自我激励,会需要相当的开销,不能在情绪冲动下透支信用卡,金额要控制在月收入的一到两倍以内,这样的投入既不会令你过于心疼,也不会让你随后的生活变得拮据;
2、时间预算:
要算好自己对这些额外活动投入的时间,把你要做的事一件件列出来,做完一件就划掉一件,会是一个有效控制时间的好办法。不要把自己弄的手忙脚乱,比工作还辛苦;
3、人际预算:
要善待自己在调整情绪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情绪低谷就可以肆意发泄,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事实上如果是为排遣坏情绪而伤害到了亲人密友,那可是得不偿失。
4、心理预算:
认真考虑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切不可因为前几个预算的斤斤计较,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更不要设定过高的心理需求,造成自己第二次的挫败感。譬如:你真的要去马尔代夫去享受椰林树影?拜托,你只有5天假,6千大元,还是去趟三亚吧,一样能尽兴而归。
自我管理策略--通往成功的阶梯
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那么,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从现在开始!不要为受挫而烦恼,这是给你带来转机的征兆;你可以发挥得更加充分,只是需要增加一点激情。
你会更适合从事另一项工作,尽管你学的不是这个专业;千万不要为现在的成绩而满足,因为你需要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为什么有的人目标性强、办事效率高、成功率大,除了一般性的时间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管理策略的应用。
策略I"做正确的事与把事做正确"
管理上有一个理论:"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一个人仅仅是把事情做正确,那么,尽管他做正确了许多事,但是或许对他而言都不是重要的,对他的一生也不产生什么影响;而另一个人一生就做了一件事,这一件事就让他闻名于世,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要结合下面的理论来考察。
策略II"极其重要的少数与无关紧要的多数"
这个理论称之为巴累托原理,适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政治上极其重要的少数国家主宰了无关紧要的多数国家的命运;经济上极其重要的少数人的财富超过了无关紧要的多数人的财富;文化上极其重要的少数作品流传下来而淘汰了无关紧要的绝大多数作品,等等,不胜枚举。
对一个人而言,他的一生中可以有许多问题或决策,但是极其重要的几个问题或决策是决定他一生的。用文学的语言来说,一个人的一生路途漫漫,但关键的却只有几步而已。
什么问题或决策是极其重要的呢,这又要结合第三个理论来考察。
策略III"发现优势,利用优势"
培根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同理,个体的存在不是没有优势,而在于没有发现进而利用自己实际上早就存在的优势,结果最终与精彩擦肩而过。
至此,我们可以说了,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极其重要的问题和决策)--〉做正确的事--〉完成了极其重要的少数。
凡成功人士必定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了自己的优势,虽然其中可能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有时可能是偶然的,但其作用肯定是决定性的。
管理策略的作用在于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偶然为必然,从而掌握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真正做到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为了便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从自我"三问"开始:你的优势是什么?在哪里发挥你的优势?你如何发挥优势?
你的优势是什么?每个人都是有他自己的优势的,再笨的人也有长处。我们要在自己的长、短处中找出长处;在长处中找出优势;在优势中找出第一优势,只有找到优势,才有可能发挥和利用优势。
在哪里发挥你的优势?如果是在甲方的话,你目前精力的投放是在甲方还是在乙方或丙方?如果在甲方则很理想;而如果不在甲方,怎样才能转移到甲方?
你如何发挥优势?优势发挥的目的在于有价值的实现,这也就是利用优势的动因,只有优势转化成了价值,发现并利用优势才完成了使命。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应该有雄心壮志,用自己的优势来为世界添彩。行进在人生旅途中的我们,不妨稍稍停留片刻,来反思一下根本的问题,就如我们在游览名山大川时,走累的时候在树荫下稍作休整,一边喝饮料一边寻找最佳风景点,以免在旅途结束时再为走错路线而痛惜。
发掘冰山下的无限潜能
有些能力,是一眼可以望穿的;有些能力,则不易察知,难以意会。
就好像是冰山一样。技能、专业是浮在水面的部分,人所共见;至于隐藏在冰山下的部分,则是无法用一纸证或具体数据表明的,例如态度、热情、潜能。
“想要成为明日之星,冰山下的远比冰山上的更重要”IBM(台湾)人力资源副总经理柯火烈断言。
工作热诚比学历重要
一个优秀的伯乐,必须独具看透“冰山下才能”的慧眼。
柯火烈表示,在选才标准上,IBM和一般的企业并无二致,同样都希望能找到具备专业、学习动机与沟通能力的人才。不同的是,IBM比一般的企业更强调“态度”。
或许有人以为,只有名校高材生才挤得进IBM这种知名外商。但柯火烈却正色否认这种说法。他表示,在校成绩或毕业学校仅是参考标准之一,不是IBM用人的必要条件。
在他眼中,“态度”的重要性完全不逊于专业,“有些人书读得很好,和人沟通却很失败,这样的人不见得适合IBM。”
彰化长大,台北工专毕业的柯火烈,自称年轻时是个“贪玩、不爱读册”的乡下囝仔,不过,他却有过人的工作热诚,从服务部工程师做起,一路做到部门主管,现在更是肩负IBM的招募把关大任。他深信,学历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指标,一个技能出众的独行侠,并不能算是一个好员工。
而IBM确实有不少并非“系出名门”的人,最后却表现斐然。柯火烈过去曾面试过一位新人(IBM面试前需先通过笔试),淡江大学毕业,不在名校之列,大学成绩还满江红!
面试时柯火烈追问原因,对方不卑不亢地表示,他并未把学业成绩当作第一优先,在学期间在多家企业工作过,论到实务经验以及工作热忱,比起科班出身有过之而无不及。
柯火烈录取了这位仁兄,而他果真也不负所望,短时间内就闯出一番成绩,目前已经是披满战功的经理职。
要有服务的柔软心
强调“顾客至上”的IBM,虽是科技公司,却深具服务业气质。因此,不能只是技术很娴熟,还得有细腻的服务精神。柯火烈半开玩笑说,“先体贴顾客,才不会吃力不讨好。”
为了要了解新人是否合乎标准,在面试时,柯火烈很重视应征者过去在学期间在社团担任的角色,以及过去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还会现场虚拟一个情境,测试应征者的临场反应以及排除问题的方法。
用人胸襟豁达大度
无论是任用或拔擢员工,超然的胸襟都非常重要。不管是哪个行业,总有一种深恐员工“功高震主”的主管,不敢引进或提拔未来可能比自己优秀的人。但柯火烈却不是这样,他用人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未来能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的人?
并不是因为柯火烈主掌人资才持此原则,早在20年前,他在担任服务部主管时,就秉持这样的态度用人。有些被他提拔的新锐,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他笑说,“本来是我的部属,后来却变成我的主管。”
但他丝毫不觉有何不舒服之处,他深信,若是怕受威胁而不敢引进英才,公司就会愈来愈退步,对自己也绝非好事。
道家用才哲学
身处竞争激烈的IT产业,柯火烈在评估一个主管高下时,用的不是信赏必罚的法家标准,而是老子的哲学。
柯火烈把《道德经》十七章奉为圭臬,按此原则把主管分四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高明的主管可以“无为而治”:干预最小但管理井井有条。柯火烈表示,要做到无为而治相当不易,这主管必须有能力预先建立好一套可以运行无碍的制度,并把人摆对位置;其次,主管必须是一个很好的教练,才能够培育属下任其自由发挥;此外,决策方向更须正确,否则一切都是做白工。
次优的主管则能够得人心,让属下甘心效命;再次一级的主管则会让下属恐惧戒慎,不敢怠慢,这三种都算可用的将才。最不堪用的是“侮之”:主管能力太差,下属根本无法对长官服气。
“无论是哪种型的主管,Passionforpeople(对人的热情,特别是对部属)都是重要条件,”柯火烈解释,只有具备这种特质的领导者,才能够造就部属,从而提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