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波和女友王旭在网上设计新式猪圈
龙波和王旭指导老乡科学养猪
如今多半时间仍在新都猪场边简陋床铺休息的龙波想告诉大学毕业生,别把自己看得太高才容易达成人生目标。 两年前,因大学本科毕业后却回乡养猪,让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生龙波、王旭名噪一时。昨日,记者再次走近龙波、王旭时,欣喜地获知这两个靠东挪西借10万元起家的大学生如今身家已超过300万元! 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身家超过300万后的今天他们是否理想依旧?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曾有过怎样的困惑和感悟?
热线电话 让大学生猪倌再次浮出
“龙波没让我们致富!”昨日上午,一名男子致电本报,称他和朋友投入10万多元成立的猪场不仅没赚钱,还欠下不少钱。 据唐先生和伙伴称,2003年11月,他们成为龙波任场长、王旭任总经理的“农大良种猪场分场”的加盟分场,原本说母猪第二次生产时产仔率可超过10头,但他们的母猪第二次产仔率却平均不到8头;之后猪又生病,到现在欠下饲料费、房租等近3万元。 两人认为,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龙波在帮他们为猪场选址时没做好充分指导,导致他们租了个狭窄的猪场。 “他们没有遵循科学的管理指导。”听记者转述了唐先生和陈先生的说法后,龙波显得很意外。龙波说,他按照约定,每月都去唐先生的猪场进行技术指导。“他们开始还听我的,后来就不大听了,甚至到外面找些饲料来喂。”关于猪场狭小的问题,他去看场地时就提出过,但两人当时都说只养母猪卖小猪仔,他便没再坚持。 “他们现在最要紧的是找到资金搞好母猪喂养,另外还要听从指导、加强科学管理。”龙波说,虽然授权协议将到期,但他会坚持给他们指导,助他们渡过难关。
1、发家故事 大学生两年挣下300万
两年过去了,当这次纠纷把我们再次带到龙波家时,我们不禁问:他和王旭现在还好吗? “任何事业都有风险,关键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把风险降到最低!”龙波说,实际上他现在与各地人士投资合作建立的养猪分场已多达12家,加盟分场也达到了8家。“不算别人的股份,就我们的固定资产已经超过了300万!”龙波自信地说,“2003年是我们的起步期,2004年到现在是我们的发展期。” 2002年,龙波和王旭靠自己的积累并借了一部分,凑足1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猪场(2005年上半年完成了 商标注册),先期投放了30头种猪,两人为了把自己选育的良种猪推广出去,甚至到处在电杆上贴小广告。2003年经本报报道后迅速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两人顿时声名鹊起。“从2003年底就开始有合作者来了。到了2004年更多的合作者蜂拥而来……”龙波说,到现在他与人合资建立的直属分场已有12个,新都、青白江、广元、广安、重庆都有,今年还在河北邢台投资合作建立了一个分场,“我们的目标是要走向全国。他们希望以此为示范,在当地形成一定效应后,进一步拓展北方市场。如果发展顺利的话,明年他们可能要长期到北方开发市场,“那边的粮食更便宜,市场需求也很大”。 “我现在最大的困惑是还不能让更多人转变观念。”龙波说,虽然自己推广科学养猪已经很久了,但一些农户甚至一些加盟者仍然没有完全按照他指定的科学方法饲养,经常自己改变一些饲料配方,一些科学的指导也得不到落实。“我最希望的就是大家都要明白科学的方法不是随便就来了的,不要乱改动———看到他们因此受损失,我心疼啊。”
2、如今生活 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享受哦
“现在还是老样子。”龙波和王旭都说,他们每天的生活依然还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看书学习,就是给农户、合作分场提供技术支持,忙得几乎没有时间来考虑生活。在龙波的卧室里,记者注意到,众多关于养猪和经营的书籍乱七八糟地摆放着,衣服也没有经过太仔细的收捡。“实在太忙了,真没时间顾及这些。” 王旭说,为了照顾好猪,也为了随时观察、总结经验,龙波晚上多数时间都是在猪场边简陋的床铺上对付睡一觉。记者注意到,在猪场边的厕所里,放着好几本书。“随时都要学,不学就要落后,只好抓紧一切时间了,哪怕只有几分钟!”龙波说,因为太忙,他和王旭的婚事一拖再拖,不过他再三“保证”,“明年,明年一定把婚事办了”。 “虽说现在的身家已经有300多万元了,但我一样不会享受,也没必要享受,我觉得把事业做好了就是享受。”
3、乡邻评价 实在人,富了之后没忘我们
“头一批猪仔卖出去我就赚了8000多元。”新都区清流镇护乡村农户宁佐述说,他以前从没养过猪,听到关于龙波的宣传后,才找到龙波买了10头猪来喂,不懂就经常向龙波、王旭讨教,而龙波、王旭也很热情,每次都会耐心地讲解,有时还上门服务。“我对他们的服务简直没二话!” 正此时,彭州桂花镇一农户恰好来买精饲料,他说:“我一个月前买了他们两头母猪,就是觉得他们服务好。” “没想到他们真的成功了!”昨日下午,新繁镇海源村多名当地农户告诉记者:龙波和王旭刚刚养猪的时候,他们并不看好,甚至认为他们纯粹是想碰碰运气,“我们养了一辈子猪都没赚到什么钱,他们两个娃娃还能搞出啥名堂?!”哪晓得,龙波和王旭不仅把猪养好了,还把猪场一步步办到了外省。“现在他们身家都300多万了!这让我们真正见识了什么叫行行出状元!” “最难得的是他们富了之后没有忘了我们!”农户们说,龙波和王旭从开始到现在,都坚持只要有问题就尽力解答,必要的时候还上门指导。“我们又不是他们投资的分场,我们赚了钱他们也得不到,但他们还这么帮忙。”而且,这两个年轻人虽然发家致富了,但依然生活简朴,整天都在钻研养猪知识,跟有些暴富者一点都不一样。
4、人生感悟 大学生兄弟,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我们的成功就是因为把知识和土壤结合起来了。”龙波和王旭说,他们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是在脚踏实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每个大学生应该都是有相当知识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应用。”龙波说,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有知识有文化,是个人才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随之产生了,这样往往在就业的时候难以给人以好感,而在自主创业时又容易好高骛远。“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端正自己的态度,分析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做好什么样的事,然后踏踏实实地一点点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目标……”
“农村多的是机会,缺的是人才,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后想方设法要留在城市,死活不愿来农村创业呢?放下架子,从农村开始一样会成功。”龙波说:“这是我最想告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的话。”
炎炎夏日,大批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梦想,四处找工作。而在江西九江市,有一对大学生情侣毕业后却自己开起了擦鞋店,双双当起了擦鞋工,开始了别样的创业之路。 读三年大学打了三年工
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九江市南湖支路的“金碧擦鞋店”。走进仅有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店记者看到,一位身材娇小的清纯女孩正蹲在地上,双手捧着一只刚沾上胶水皮鞋,小心翼翼地轻轻吹气,好使胶水早些粘牢。“男朋友回新疆老家看望父母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打理生意,有点忙!”女孩笑着对记者说。
女孩告诉记者,她叫张燕,男朋友叫雷阳,都是新疆库尔勒市人。2003年,两人来到九江学院读注册会计师专业。每年暑假他们都不回新疆,而是留在九江打工赚学费。“其实,我们俩的家庭条件还都不错,并不缺钱花,可是我们还是很乐意自己打工赚钱,学习社会经验。”张燕笑着说。在九江念大学三年,他们洗过碗、扫过地、当过推销员。大学最后半年,张燕一直在一家西餐厅当服务员,男朋友则一直在一家专业擦鞋店当擦鞋工。
开间擦鞋店给自己打工
“大学时,我最大的理想是毕业后当一名白领,业余时间爬爬山、逛逛街、打打网球、泡泡咖啡厅,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却鬼使神差当起了谁也看不起的擦鞋工!”张燕笑着说,他们选择开这家擦鞋店,其实很偶然。毕业前夕,他们回了一趟老家,等回到九江时,错过了学校的大型招聘会,直到毕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又一次找工作失败后,我恨恨地对男朋友说,不找工作了,我还懒得为别人打工呢!”张燕向记者讲述了开擦鞋店的经过。本来是一句赌气的话,谁知男朋友听了,竟眼前一亮,对张燕说:“这个主意好啊,正好我干过半年的擦鞋工,有技术,也懂一些经营方法。”接着,男朋友又向她描绘了一番擦鞋业的“宏伟蓝图”,竟然把张燕说动了心。于是,两人一合计,就动手干起来。
他们决定租个店面,添置一些皮鞋保养的设备,成本5万元左右。没有钱,先向父母借。听说儿女读了几年大学,竟然要当擦鞋工,刚开始,双方父母怎么也不同意。两人再三做思想工作,父母才勉强答应了。“金碧擦鞋店”于去年5月1日正式开业。除了擦鞋,他们还兼带修鞋,以及居室地板打蜡,皮衣上光等。刚开始,具体的工作都是由“熟练工”男朋友做,张燕只负责收收钱。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她也跟着学起了技术。现在,她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男友差。张燕自信地对记者说。
拒高薪工作乐当擦鞋工
刚开始,亲戚都议论纷纷,有的亲戚甚至对他们的父母说:“早知道念了那么多年的书还是去擦鞋,还不如一开始就擦鞋呢,也不用花那么多学费了!”一些同学和朋友听说后,也纷纷劝他们赶快打住。两人终于顶了所有的压力。
两人的不平凡举动甚至还感动了许多人。去年底,九江市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老总来到店里擦鞋子,听说张燕和男朋友都是大学生时,被他们这种不畏世俗,自立自强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开出2000元的月薪,邀请张燕去公司上班,但被张燕婉言谢绝了。“当个擦鞋工虽然很辛苦,也不被人理解,但我觉得很自由,很快乐!”张燕说。当记者向她询问收入情况时,张燕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着说:“反正,比白领要强多了!”
招聘大半年无人来应征
由于小店环境好,加上他们的服务态度好,使用的鞋油都是名牌产品,还实行了会员制,很快,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仅会员就发展到了500个。忙起来,十几个顾客等着擦鞋子。于是,两人决定招聘几名员工。他们在店门口张贴了招聘启事,还在劳动力市场发布了招聘启事,没想到,从去年10月至今,竟然一个员工都没招到。这期间,他们几次提高待遇,但仍然无人应聘。就这样,两人仍然是既当老板又当员工。
誓把平凡活做成大产业
当记者问起张燕今后的打算时,她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加紧备考注册会计师证。“但是,即使我们考到了证,也不会改行。我们想在九江多开几家擦鞋店,做出品牌。”张燕笑着说:“我们擦鞋,是为了把它做成一个很大的产业。虽然我目前的店面还很小,但一切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正说着,门外又进来了一位顾客。张燕立即坐到小凳子前,捋起袖子,很自然大方地给顾客擦起了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