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正陆续公布。从先行披露的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销售经理人指数(PMI)、发电量以及汽车销售、航空运输等指标,均比去年逐月回升和提高。
以市场高度关注的进出口、发电量和信贷为例,3月份,进出口总值虽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9%,但降幅显著收窄,同时,按月出口增长32.8%,为金融海啸以来首次正增长。特别是对美、欧、日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出口环比都有大幅增长。发电量和用电量则被认为是未来经济能否转暖的风向标。3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下滑0.7%,跌幅较前两月明显缩小。3月份人民币贷款延续高增态势,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再创单月放贷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和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的经济也有企稳迹象。中国股市在一季度率先反弹,涨幅在全球股市中位列第一,周一已轻松冲破年线。本轮股市虽主要受市场流动性充足的影响,但与经济的回稳也关联密切。从全球股市来看,在探底后也都有个较大反弹。尤其作为全球股市领头羊的美国股市,已连续5周上涨,并于上周第二次重返8000点。美股反弹的背后是美国经济开始了“复苏的希望”。在奥巴马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美国零售业者3月销售下滑趋势有减缓迹象,小型企业管理局提供的贷款上个月增加了20%,同时,美国上周初次请领失业救济的人数也出现今年以来最大减幅。
如果说,股市的好转有利于恢复人们的信心,增加消费,从而拉动内需,那么,外部经济的好转,则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出口,拉动外需。
尽管经济形势“比预料中好”,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归结于一点,就是外部需求减少,出口下降幅度比较大,影响出口企业、外向型工业和外向型地区。这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的确,现在中国经济即使复苏,也并不表明中国经济就立即能进入一个高增长阶段。
再从信贷来看,天量放贷并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1月份新增信贷中,有60%是项目贷款,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依然没有得到较多信贷支持。经济恢复自然有赖于政府的大规模投资,但要解决失业问题以及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打下扎实的微观基础,就必须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好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另外,3月发电量虽降幅缩小,但当月下旬的发电量降幅又呈扩大之势,这反映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
重要的还有消费。从3月份的消费来看,虽然同比增加,但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例仍为最低。没有消费的大幅增长,经济增长要转向依靠内需难上加难。
总之,面对一季度经济数据开始出现的回暖迹象,虽然尚不能断定经济就此反转,但经济正走出谷底的判断应可成立。明确了这一点后,虽然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短期的保增长问题,但从现在起,亦要思考改革和结构调整等长期问题。财政资金毕竟有限,而且很多投资领域也不适合政府去做,如果不摆脱信贷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就谈不上结构调整。如果不改革政府的职能,打破垄断,发展直接融资,完善收入分配关系,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经济就不能说是健康的。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