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与精神,个体和社会之间,对于名利荣辱,一个好的商人是看透而不看穿,是追求而不沉溺;怀一颗平常之心,以低调的为人和朴素的心态创造自己的事业。陆亚萍正是这样的人。
有这样一种创业速度,在浙江中国轻纺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面旗帜。当中花布大王陆亚萍的一种新品花布刚搬上柜台,马上其花色就成为他人仿制的图腾。当仿制品还没有印染之时,陆亚萍的另一新品花布面料又已经搬进了门市。每5分钟就有一只花布新品设计定型,让仿制者望尘莫及。这就是“亚萍速度”。
浙江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拥有数万家公司,可谓是商贾云集,强手如林。在如此严酷的竞争环境下,为什么只有陆亚萍在2年间就脱颖成为“中国花布大王”,而偏偏不是别人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复苏了中国大地,给一心想通过艰苦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陆亚萍带来了脱颖而出的机遇。可这只是大背景,不是全部的理由。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占了轻纺城的知名度和资源优势的缘故。但,同在轻纺城的6万商家,为何就没有第二个“中国花布大王”出现?
也许还有人认为,陆亚萍从1979年就创业了,从业年限较长。但是时间只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只有陆亚萍成为了轻纺城6万摊位的“霸主”?
那么,陆亚萍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呢?
“亚萍”员工所称道的陆亚萍人格魅力又体现在哪呢?
立志少年时,种植事业之树
要了解“亚萍”的成长,我们不得不翻开陆亚萍少年时的记忆。
南通海门,海之门户。陆亚萍就出生在海门乡下的一个贫困家庭。兄妹6人她排行第四,从小过着清苦的生活。父母是地道的农民,虽没什么文化,但却在抚养子女的同时,非常注重教育子女做人和做事。她天性活泼,聪明好强,小小年纪就能干很多苦累的农活,着实为父母减轻了许多负担。同时也磨练出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自信好胜的性格。
中学毕业后,她当过大队干部,也进过社办企业。在那个年代,有一份工作是农村青年求之不得的。可陆亚萍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应该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没有约束才能够使自身得到最好的发挥。
她想学个裁缝手艺,好挣点钱贴补家用。可是当时拜个师要交100元钱,这对一个农家女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陆亚萍没有因此退缩,裁缝的鼻祖难道天生就会裁剪衣服吗?于是她花七角钱买一本裁剪书,以报纸当布料,甚至把自己的衣服拆开来作比较。久而久之,还真让她琢磨出了裁剪的门道,练就了裁剪手艺。用她现在的话说:我裁剪衣服是不用尺子的。于是,陆亚萍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帮人家加工衣服。
1979年,可以说是陆亚萍事业的诞生年。当时她进了乡里的毛纺厂,三班倒的工作只有16元一月的工资。在继续她裁缝手艺的同时,她偶然发现商店里的男田径裤定价3元多都特好销,而买布料加工只需2元多。便立即行动,向厂里的姐妹们借了50元钱,买了布料连夜赶制,第二天拉到街上去卖。这一次她是成功的。尝到甜头后,她一发不可收拾,坚定地要走坎坷而又充满希望的创业之路。
在父母眼里,陆亚萍是与众不同的。家里没人干,不敢干,不想干的事,她全敢于实践。特别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当地又有谁能有她如此的胆量和魄力!
在她走街串巷推销服装的同时,她已经燃起了创造财富的激情,也凝聚着她不懈努力奋斗的智慧和汗水。细心的她留意到市场上的童装需求量很大时,便毅然辞掉厂里的工作,聘请十几位缝纫熟练工,在家里办起了童装厂。市场上品种少,货源短缺,她就自己设计款式,亲自跑市场和销售。当她发现人们对布料的需求比成衣大时,她又果断地转向服装面料销售。每天25公里的奔波,她凭借一辆自行车风雨无阻。每天才销售10元钱的布料,还要遭受种种歧视和刁难。她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有一次,她将摊位摆在了一家商场的门口,却遭遇营业员无情的驱赶。理由是陆亚萍在这里摆摊会影响商场的美观。自尊而又倔强的陆亚萍对营业员说:“总有一天我会把你们这里买下来”。是啊,多想想别人的疾苦和难处,就知道该如何待人处事了。就是这一次,对陆亚萍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也正是从那时起,陆亚萍发誓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
奋斗的足迹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斗专星移,3的时间如白驹过隙,陆亚萍珍惜着里面的点点滴滴,她的做强做大理想3年后初见成效。她承包了县城一家商场,成为海门第一个在集体大商场经营的个体布商。
1990年,她又带着多年积累的150万元走出海门,承包了南通市的两个国营商场。“只有风险才能激发人的进取心”。这是她始终抱持的信念。经过她的不懈努力,两个原本严重亏损的商场很快出现转机,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继而跻身同行业的冒尖地位。很快,她又在南通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开出了“亚萍服饰”。到了1995年,陆亚萍已经在商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艰辛努力的同时,她深刻地体会到奋斗将使她的人生变得精彩起来。
进军浙江,速度创造奇迹的品牌
15年的艰辛创业,使陆亚萍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资产。摆在她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小副则安,满足现状,舒舒服服地浪费余生。二是继续创业,做强做大,不断攀登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前路布满荆棘。
难道会是上天不公吗?偏偏让陆亚萍的一生属于了无休止的开拓。她坚定不移地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她有着过人的胆略和经验使然的特有眼光。在对南方十多个城市和著名专业市场进行考察后,她毅然开进了浙江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这次大转折是她传奇人生中的里程碑。她认为这里最有发展潜力,这里最适合她。于是和当年进军南通一样,她破釜沉舟,拿出所有积蓄,租门市、买住房、买仓库、买私车。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专营“亚萍”牌印花布料。彼时的她还不知道,她是第一个进驻这座亚洲最大纺织市场的江苏人。她更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摘下这里的桂冠。
有了自己的品牌,更激发着自己的创业信心。在轻纺城的深水里游泳,没有高超的本领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在从零售到批发的过程中,她自学印、纺、染知识,以自己在业内多年磨练的经验,她敏锐地察觉到花形才是布料的竞争跟本。谁拥有了新的花形,就抢占了先机。于是她自己动手设计花形,从一开始几天一个发展到后来一天几个,她对成功充满了信心。
为做大批发生意,得有高效的印染后盾。她又不断地跑印染厂,学习求教印染术,继而自己出标准,出品牌,对方加工生产。把别人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整合资源为己所用,“善假于物”的绝妙思维使她赢得了资源和时间。
她有一个目标,一年适应,二年主动,三年冒尖。可她在不觉中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走完了三年的路程。企业从原料织造、花样设计,到印染运输,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产品实现了花色新颖,质地优异,价位适中的“亚萍”品质。陆亚萍在经营目标和起步原点之间找到的这么一条最便捷的连接,是同业中人所没有的魄力使然。她就是用这种反推模式,在当年就创下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的佳绩,跻身商贾云集的轻纺城之首。
新业伊始,佳绩靡然。第一年顺利过关,并不代表已经站稳了脚跟。竞争环境依然严峻,在此环境中求生存,才能练就真功夫。品牌是无形的资产,升值潜力巨大,品牌的成功意味着企业的辉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发展是硬道理”。1997年,陆亚萍花巨资在轻纺城买下黄金地段作为门市,仓库也扩容近千平米,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突显出从花形设计到批量上市仅两天的“亚萍速度”。
有这么一种比喻形容着“快”的重要性。羚羊如果跑不过狮子,必然落入狮口。如果最慢的羚羊都能狮口脱险,那必然饿死狮子。自然界的竞争法则就是这样无情的生死时速。面对6万商家,陆亚萍不管自己是狮子还是羚羊,她都得快人一步。
从战略上讲,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获得持久的卓越经营绩效,它就必须不断获取、增强、更新它相对其它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么,陆亚萍的持久优势在哪里?
巧的是,从战术上她也正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快人一拍,先人一步,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多人一码。这正是她的持久优势。
怎样才能快起来?对企业而言,快的含义就是销售额的快速增加。
在轻纺城,今天的热销产品到了明天可能就已经无人问津。可是“亚萍”却从来没有陷入过滞销的窘境。这就是她的效率使然。有这么一种说法,陆亚萍每5分钟就能设计定型出一个花形,仅10小时后,这种花形的面料便源源不断地进入了仓库和门市上,第二天就已经销出和订出5000匹以上。按这个数据计算,陆亚萍在不加班的情况下一天将设计多少花形!她又能销出多少匹布!
“亚萍”的成功,让身边人也学到了点“门道”。于是“亚萍花形”成了众布商争相仿制的图腾。但“亚萍速度”却是众布商望尘莫及的。仿制品还没有出来,“亚萍”的其他花形布料已经上市。
新、快、好永远是她主抓的品质。一次她在广州街头,见一妇女穿的裙子花形独特,她一路“跟踪”不舍,结果花10倍的价钱买下这条旧裙,当天便以此为原形设计出了三只新花形。仅这一次,就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高效的运转并没有让陆亚萍感到吃力。她思维敏捷,往往在一个细节上的突破,就能由一种图案原发出数十种花布新品。有设计上的高效支持,“亚萍”在产量上就从不无限制地生产,总比市场需求量少那么一点。那么“亚萍”的产品从不滞销就不奇怪了。
1997年,“亚萍”的销售额又突破两亿元,真正成了中国最大轻纺城的头号布商,被誉为“中国花布大王”,“中国花布王中之王”。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16个国家和地区。
陆亚萍干的是事业,她认为一个人为了成功去干,或许最终不会有什么收获,而为了事业不停地去干,或许在自己觉得不怎么样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功者,得到社会的认可。
回报家乡,“亚萍”已成为一面旗帜
一个农家女靠50元摆摊卖田径裤起家发展成为中国花布大王,这是海门人的骄傲,也是江苏人的骄傲。陆亚萍自己也认为,她的事业不是她自己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是企业内每个员工的。为社会多做一些事,被她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致富思源。1998年,陆亚萍放弃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的商机,在南通投资2000万元创立亚萍布业南通分公司,安置下岗人员160多名。2000年又如愿收购海门倒闭的东洲食府,投资3000万元创立第二家分公司,安置下岗人员300多人。戏剧性的是,倒闭的东洲食府正是当年她摆地摊遭人驱赶,而下决心要买下的那家门市。
2001年5月,陆亚萍在江苏如东县偶然得知,中心地段的“亚细亚商厦”由于经营不善而成了半拉子工程,当初通过每人集资2.5万到4万而招收的300余集资员工也因此落入苦海。血汗钱收不回来便隔三差五地去政府请愿,给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出于回报家乡的强烈责任感,她毅然出巨资接手这家商厦,将它装修成现代化的“亚萍广场”。原先的集资员工可以领回集资款,并能留在商场工作。
当年6月25日,“亚萍广场”面向如东招聘员工。这一消息轰动全县。5000多应聘者挤满了广场的一楼和二楼。为确保员工素质,陆亚萍亲自逐一进行面试。“就象谈对象一样去了解对方”,她说。在人员录用上,下岗人员和困难家庭成员优先。在招收的400余人中,下岗人员就达360人。如东县委书记严长俊当时在场,此情此景不禁使他眼睛湿润,他动情地对陆亚萍说:“你真是帮了我们政府大忙了,我代表如东父老乡亲衷心地感谢你”。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员工说自己不但拿到了集资款,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心里踏实多了,就是在亚萍广场白干两年也愿意。记者相信,这位员工的肺腑之言,也正是众多员工的心声。
据可靠数据,到目前为止,陆亚萍已经在自己南通的企业里安置了下岗工人880多人。
不叫“老板”叫“师傅”,陆亚萍的人格魅力
采访一直是在陆亚萍的商场里进行的,那么外界怎么看呢?当夜,记者又从如东返回海门,和几位在海门做生意的好友叙旧,又将陆亚萍作为了聊天的主题。一说起陆亚萍,曾经在海门做过服装生意的老钱马上来了精神,他说:“她当年就在我的店门口摆地摊的,当时那是个小巷子”。看着老钱一脸得意,记者反问他:“那你怎么没坚持下来呢,佩服她不”?老钱哈哈一笑,树起了大拇指。
采访中,虽然到处听着陆亚萍成功之点滴,记者对“亚萍”品牌和陆亚萍的了解依然肤浅。在成功的框架中,她突显的人格魅力在哪里?这是她持久性优势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敢为人先与吃苦耐劳是“亚萍”成功基石,那么恪首信念,以人为本和诚信经营则是“亚萍”不断壮大的法宝。这一切,记者难以尽述。
整个的采访过程,记者在亚萍企业内部所感受至深的是,这里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没有人称呼她为董事长,而是亲切地称呼为“大陆师傅”。
陆亚萍不赞成企业家族化,但却推崇企业内部家庭般的亲情。她视员工为亲人,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理念。由于工作两地跑,不可能了解所有员工的思想动态,她推出了“商情日记”这一创举性的管理模式。每个员工两个本子,家里一本单位一本,轮流替换,可以写上任何想说的话,“大陆师傅”定期翻阅。除了有产品需求等工作内容和员工自己对具体工作及商品的见解外,很多员工更是写着“你不但是我们的师傅,也是我们的姐妹”,“您更像我们的妈妈”……
“我从没有出去旅游过,我想等我70岁以后吧”。陆亚萍说:“出去玩要花费很多钱,可家里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和母亲,我不如把玩的钱省下来奖给他们了”。陆亚萍对员工的成长和困难非常关心,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柜台旁时常有她与员工交流的身影,手把手地教员工如何做生意,和做人之道。她始终坚持培养员工的品德,在用人上更是主张人品第一。
对陆亚萍而言,人生最大的圆满是不断创造并正确对待财富,民营企业家的财富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有了钱要目光远大,心胸宽广,要承担社会责任。她说人生无限,创业有限;财富有价,创业无价。
她的方言说的软软的,很好听,就好似她那蝴蝶般图案的动感企业标志,美丽而翩跹。可记者却又感觉到她自然的语调里柔中带钢。环顾亚萍广场的规模,记者突然感悟到她在创业中更像个男人。果然,她的丈夫施建新的一番感慨印证了记者的感悟——她是事业上的真男人,生活上的好女人。
上一篇:牛(女)人
下一篇:陆亚萍:人生因奋斗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