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片里发现了新商机
2003年8月,时年21岁的王玉莹应聘到广州一家广告公司,负责前台接待。这位来自江苏徐州的姑娘上班后,每天都收到不少名片,不久,抽屉里就积累了100多张,有公司客户的,也有诸如修理家电、搬家和送煤气之类的名片。
2004年6月的一天,王玉莹的老板挺着急地问大家知不知道一位客户的电话。原来,老板要和这位客户谈生意,但前几天去修理手机时,不小心把这位客户的电话号码从手机电话薄中弄丢了。所有的员工都不知道这位客户的电话号码。王玉莹却从自己收藏的名片中找到了。月底发工资时,王玉莹发现工资袋里多了一张百元大钞,老板笑着告诉她,这是对她上次细心保存那张名片的奖励。
2004年7月中旬,老板听说广州正在举行家具展销会,便让办事稳妥的王玉莹前去搜集参展商的名片。展览会上,每家参展公司都在明显的位置摆放着名片,欢迎别人索取。王玉莹很轻松地拿到了几十张名片。老板凭着那些名片,拉到了好几个广告客户,他又奖励了王玉莹200元。
2004年10月的一天,王玉莹正在宿舍做饭,煤气突然耗完了。她赶紧按以往的号码给送煤气的打电话,话筒里传来的竟是:“您拨打的用户已停机。”情急之下,王玉莹想起自己还保留着其它送煤气的人的名片,就找出一张试着拨通了电话,解了断气之急。
这几次遭遇,使王玉莹悟出:名片里面有商机。试想,如果一个商店是经销食品的,就肯定想知道更多的食品供应商,货比三家才能拿到价廉物美的货;反之,食品供应商也想知道更多的商店,商店多了,自己的食品才能卖得火爆。她萌起了利用名片赚钱的想法,决定摸着石头过河,看看此路是否能行得通。
不花钱的名片卖出了好价钱
2004年12月底,王玉莹抽空来到广州市中山八路的妇婴用品市场,想收集一些妇婴用品批发商的名片。她转悠到一个摊位前,有些羞涩地对老板娘说明来意后,没想到,老板娘很高兴地对她说:“谢谢你把我们的名片交到顾客手中。名片就放在柜台上,你自己拿吧。最好能把我的名片多发给几个客户。”
王玉莹大受鼓舞。随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跑了沙河的服装市场、火车站的白马服装市场、机场路的兴发化妆品市场、广东音像市场、大沙头的二手电器市场和芳村的花卉市场等……每到一处,在征得对方的同意之后,她都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名片。
就这样,不到半个月,王玉莹就搜集了各种名片近千张。她带着这些名片来到一栋综合性写字楼推销。可是,当她叩开一间办公室的门,说自己是来“卖名片”时,人家都像看外星人似地看着她:“这样吧,我把我的名片卖给你,便宜些,怎么样?”王玉莹哭笑不得。结果,连敲了六扇门,她连一张名片都没卖出去。
走出写字楼,王玉莹沮丧地在街头站了好久。这时候,忽然有人迅速往她手里塞了一张名片。王玉莹一看,原来是张制作假证件的名片。她气哼哼地把这张名片丢进了垃圾箱。这时,她突然灵机一动:自己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方式印些名片,宣传自己呢?省得自己费尽口舌地向顾客解释。
王玉莹当天就跑到打印店设计了自己的名片内容:您想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你迫切需要的名片吗?您想让您的产品有更多的人经销吗?你想销售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吗?我将为你提供这个行业负责人的姓名、地址、电话、邮编、e-mail、网址和经营项目等详细资料。价格优惠,欢迎咨询。
两天后,王玉莹拿着自己的名片到街头、写字楼和小商品批发市场散发。这样一来,就开始有人拨打她的手机,咨询有关事宜了。
王玉莹服务的第一个客户是江西省一家皮革制品厂的业务员。这位采购员打王玉莹的手机问道:“我来到广州出差,刚刚住下。但广州的房价也太高了,我住的宾馆,打过折也得要360元一天。如果住那种小旅馆吧,又怕客户看不起。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些宾馆的名片,让我找个更便宜、更舒适的宾馆?”王玉莹连忙应承下来。问清楚这位客户的地址之后,她就坐着公交车,满城去找宾馆。一般情况下,宾馆都将名片放在大堂柜台上任凭客人索取,所以,王玉莹很快就收集了19张名片。
她把这些名片交给客户,这位客户当场拿着名片挨个打电话,经过比较,他挑选了一个房价为180元的宾馆。为了感谢王玉莹,他以每张10元的价钱付了钱。王玉莹一下子就赚了190元,她高兴地对对方说:“您在广州人生地不熟,如果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可以随时打我的电话!”客户连声称谢。
六天之后,这位客户又打王玉莹的手机,让她搜集一些粤菜做得比较出名的酒店的名片,因为他准备宴请几位重要客户,但又怕随便走进一家酒店会挨宰。这次,王玉莹为他搜集了8张名片,仅收取他60元钱。结果,客户通过订餐电话,选了一家既上档次,价格又相对便宜的酒店。
客户对王玉莹的办事效率非常满意,便向他的同事推荐了王玉莹。王玉莹以自己的诚实守信,很快就赢得了这些客户的信任。她以前经常沉默的手机,自此成天响个不停。第一个月下来,她就靠推销名片赚了两千多元。王玉莹在广告公司当前台接待员,月薪才900元。经过考虑,她辞掉了这份工作,专事名片“经营”业务。
辞职之后,王玉莹的第一个“大客户”是一家妇婴用品厂的厂长。这位厂长曾因广告业务认识了王玉莹。这次,王玉莹见到他就娓娓动听地介绍自己的新业务。
厂长听后,兴奋地说:“我是卖妇婴用品的,你知道谁想买妇婴用品吗?你有他们的名片吗?”王玉莹第二天就拿出几十张妇婴用品商家的名片。厂长看到这些名片,眼睛顿时亮了。
王玉莹看出对方的急切,便开价500元,厂长与她讨价还价,最终以300元成交。看到他笑逐颜开的样子,王玉莹也很开心,这可是她的一单“大生意”啊!后来,通过这位厂长她还认识了另外几位老板。这些老板无一不对她的名片服务感兴趣……此后,王玉莹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机智,月收入最差时也能达到3000元。
把名片生意做到全国各地
王玉莹想通过报纸刊登广告,扩大自己的生意,然而昂贵的广告费又让她打了退堂鼓。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花最少的钱做最有效的宣传?
一次,她在五羊新城的一家宾馆看到一本《广州黄页》——就是刊登着企事业单位电话和地址,由电信局发行的那种通讯录,她的眼睛顿时亮了……
她买来一本《广州黄页》,有针对性地从中选择一些厂家,给他们寄去自己的宣传名片。她不分白天黑夜地抄信封、装名片,人累得够呛。但付出总有回报,信寄出去没多久,就有厂家和个人陆续向她打电话定购名片。王玉莹成天忙着给客户送名片,生意忙得不得了。
可是,在此期间,王玉莹遇到了一桩麻烦事:一位报社编辑在她手里买了十张作者名片,谁知道其中两位作者的电话号码都是空号。这位编辑生气地打电话质问王玉莹:“你不会是随便将在大街上捡的名片卖给了我吧?”
王玉莹大吃一惊,因为这十张名片都是在广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文学社搜集的,那几位文学爱好者,无意间得知了王玉莹的职业后,特意把自己的名片交给她,拜托她在编辑面前大力推荐一下,怎么会是空号呢?
为了澄清事实,王玉莹特意打了另外几位作者的手机询问,原来,那两个空号的机主在毕业前换了手机号码……为此,王玉莹退了那位编辑的钱,并免费为他介绍了两名自由撰稿人。
多次生意成交之后,王玉莹在圈内的信誉度越来越高。可是,名片是卖一张少一张,如果还有人需要这张名片,她就得专门再跑一趟搜集,这样一来,来回的交通费就会增加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玉莹想出一个好办法:比较重要的名片,她就复印几份,把名片的复印件卖给顾客。后来,她干脆改复印名片为手抄,这样,名片的成本就更低了。
与此同时,她将名片的卖价降低,薄利多销,王玉莹的生意反而更好了。不久,出了点麻烦:王玉莹把一张客户的名片卖给同行业的两个老板,结果,这两个老板都和那位客户联系,闹出了一些不愉快后,都过来找王玉莹扯皮。本来,客户愿意和谁联系就和谁联系,这关王玉莹什么事呢?但她还是压抑住不快,向客户赔礼道歉……
此后,为了避免类似的麻烦,王玉莹再也不把相同的名片卖给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了。这样一来,王玉莹无形中就失去了一批客户。如何能够再拉拢一些客户呢?她灵机一动:在网络上宣传。于是,她一有空就泡在网上,通过发帖子、聊天等方式,宣传名片生意,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职业。
这种不花钱的广告非常奏效,在新浪的“广州酒吧”聊天室,一位网友给王玉莹打来电话,称自己是个狂热的钓鱼爱好者,希望能够得到渔具方面的名片。王玉莹一口应承下来,可是一打听,才知道广州没有专业的渔具市场,卖渔具的商店分布非常零散,需要一家一家地找。
王玉莹便一家一家地跑,几天下去,光车费就花了100多元,才把广州市30多家渔具商店的名片搜集到手。当王玉莹把这些名片交给那位网友时,网友感动地说:“其实我知道渔具市场分布太散,我是怕麻烦,所以想让你帮我搜集。按照你的收费标准,也就是60多元,但实际上你的支出已高达100多元……”这位网友塞给王玉莹100元,购买了这些名片。
王玉莹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诚信,从2004年7月到2006年10月,已经靠搜集名片赚了12万多元,平均每月达到了5000元。她打算用这些钱在广州番禺供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然后,在网上成立一个工作室,把自己的名片业务发展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