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业者成长
6位投资老总的6个忠告
时间: 2004年7月3日
地点: 厦门大学克立楼咖啡厅
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
施安平 西安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友忠 宏基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总经理
孟庆有 北京长庆元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思根 上海交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玉鸣 科技创新孵化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爱国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范伟军 《科技创业》记者
创投的钱需要找到合适的创业者和企业投出去。创投的利润需要创业者创建的企业成功才能获得。只凭这两点,足以证明创投老总们对创业者关注的真诚,对创业者成长成功的拳拳殷切之心。
----题记
美丽的厦门大学校园里,因为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评审之故,几位天南海北的创投老总聚到了一起。阅读完几百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疲倦的眼里读出熠熠的光泽来,从大学生的计划书到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大家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对创业者的关注。平日参加的活动都是谈行业,自己说给自己听,今天改为聚焦创业者,才幡然醒悟般有着那么多的感慨和省悟,有着那么多需要和创业者沟通的意见、建议和话题。
亮出你的独特个性和特征
平日,我们很喜欢传播谁又获得了多少资金,那家公司被谁看中融资了多少多少。凡是传播者,主动被动都流露出对这事的浓厚兴趣,之所以有兴趣,肯定是关心羡慕或与自己多少有点关系。
其实,最大的关系是自己对资本市场的关注,自己也需要钱。我也很关注这些事例或案例,关注之余,于是有了些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些创业者,的确是运气好,常常能在外人看来很轻松的情况下,拿到大笔的钱。但是,我在对一些案例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后,结论却不是这样。我发现:大凡能顺利拿到钱的人或企业,其实都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的确,作为创业者也好,作为企业也罢,优秀的和不优秀的鲜明标志,恐怕就是个性和特征,这和人可爱不可爱的道理基本相同。而这里的个性和特征似乎更深奥一些,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企业管理特征、产品特性、技术优势,或者是营销手段、企业文化之类。一个创业者或企业,找不到一些诸如上述这样的个性和特征,是很可怕的。平庸的东西肯定不是美丽的东西,没有个性和特征的创业者和企业,肯定不会是优秀的企业。
我用“亮出”作为标题的开头,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当你想到要去“亮出”时,可能才会去寻找;当你去寻找时,可能才会发现有或无;当你发现有时,幸运、继续发扬光大,并且赶紧亮出,尤其是向资本市场,向我们这些做创投的;当你发现无时,情形就可怕了。办法也有,就是赶紧寻找和培育,连个性和特征都没有,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程,可怕。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知道了就赶紧改,还来得急。
至于压根儿没想过要“亮出”的人,更可怕了。因为他甚至不知有没有,不论从哪方面讲,我这个建议都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文/陈爱国
一定要靠自己实现起步
资本在科技创业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资本的投入创业就难以发展,但创业者起步一定要以我为主。进几年随着创业活动的频繁开展和成功案例的增多,不经意间使一部分创业者滋生了另一种不健康的想法,以为整天揣着商业计划书,到处约创投人员聊天吃饭就可以吸引投资,圈到钱。或拿着某个似是而非的技术、专利,漫天开价,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什么都敢开口。
对我们这些创投而言,其实十有八九的虚招一眼就能识破。不解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朋友愿意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光阴,贬值人生。
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创业者,自己创建的企业一定要靠自己实现起步。这点太重要了。其重要的意义远不只是做出个雏型样子证明实力,在众多的意义中,最为重要的其实是自己在起步的过程中,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在真正检验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创业一定会成功,几乎所有的创业成败比例都残酷无情地告之我们:真正的成功率仅仅只在百分之几甚至更少。而几乎百分之百的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前,都会认为自己的点子好,想法对,一干准成。
创业的所有魅力都在这里,创业的所有道理也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暴露无遗。我们天生的惰性和需要不断加强的责任心告之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努力,不顾一切去创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样去做一定会有许多言说不尽的好处和优势。而只有这样,我们这些做创投的才会、才有可能通过一种途径和方式,去了解创业者,知晓创业者,考察创业者、创业企业,并从中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商机。
这话听上去显然有些苛刻,但十分务实。建议我们的创业者别为一些不必要的过程情节荒废自己,商机一去不回,努力还须争分夺秒,早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足印地向前,定会有所作为。
另,对企业的资金链当然要有设计。起步了,雏形有了,情况也不错,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我们同你一起全神贯注加入进来。 文/施安平
建议找一个好的融资顾问
干脆找一个好的融资顾问,对许多需要钱的创业者和企业而言,可能是一个稳妥而有效的方式。中国资本市场本就不健全健康,创业者有太多的事要干,许多人在某一阶段整天跑钱,来往于创投之间,极不情愿地参加各种创投论坛,其实都没必要。社会有分工,人有长短,我们不可能因为企业所需,便什么都去学,都去适应,都去亲历亲为,这样往往事倍功半,最终得不偿失,还不知什么原因。
投融资中介机构很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机构大都是由金融、创投及相关机构人员派生出来的,对行业熟悉,有基本的人脉关系,投资理念也基本过关,把事情依照利益、通过法律程序交给他们,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样或许更好。
对投融资中介而言,不但创业者和创业企业需要,其实我们这些创投也十分需要,因为创投是成天睁着大眼找项目的人,我们的注意力和信息来源也很有限,也需要有中介的支持和服务。这样两全其美的事,随着我们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相信在有着更大的市场空间的基础上,也能够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无庸讳言,在现阶段,不少的投融资中介投机心理强,做事不遵守市场法则和游戏规则,但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的鱼龙混杂将是一种永恒的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鉴别合作机构、对象的优劣,我们必须在市场游戏规则和法律的范畴里处事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从自己的内心剔除掉投机心理,站在股东利益的基础上,站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上,为企业和合作者的共同利益,去对待你的融资顾问和中介市场。
有些东西因为有问题就应该回避,有些东西也有问题,但却是发展潮流和方向,必须学会和适应,创业者对融资中介的态度应该是后者才对。文/孟庆有
多了解VC的选项标准和程序
创业者往往只会在缺钱时,才想到VC。然后病急乱投医,拿着份自以为是的商业计划书到处送。结果,既达不到效果,又找不到钱,还弄出一肚子的埋怨牢骚。
对此,我有两个建议:一是正确理解VC,对新经济环境里的创业者而言,从创业开始就应该像了解其他创业元素一样,主动了解VC。可以说,对VC,对资本市场漠不关心的创业者,一定不是新经济环境里合格的创业者,在快鱼吃慢鱼的经济特征里,企业应该千方百计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发展,甩开竞争对手,进入自己取胜的领域。VC的产生和存在,就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所谓时势造英雄,高新技术的新经济时代,VC注定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和作用,绝不是缺钱时才想起的金融服务机构。正确理解VC,还要从VC的角度去考虑问题。VC是企业,它的使命是通过其投资活动,获得资本增殖,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利润,同时为VC管理者创造收益。因此,创业者在寻找VC 资本之前,要想清楚,我们能给VC 带来资本增殖吗?我们有足够的诚心与VC合作共创企业发展吗?等等。
二是认真了解VC的选项标准和程序。不同的VC有着不同的选项标准和程序,不同的VC关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虽然VC的属性大同小异,但针对不同的企业,一定要有的放矢地先了解清楚自己面对的VC在什么行业,钟情于什么类的企业,执行着什么样的程序。如果连这点耐心和想法都没有,你就会觉得我们这些揣着钱的人可恨讨厌,自以为是,丝毫不懂得创业者的风险和艰辛。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误会产生的结局对我们双方都不利,没有了大批健康高速成长的科技型创业企业,VC也无法获利并生存发展。
两条建议似乎仍嫌抽象了点,要讲的道理仍然是VC和创业者必有加强沟通和相互了解,只有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有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合作。因为听过太多对VC的不理解和抱怨,也听过许多VC对创业者的不满和失望,特提此建议。当然也提醒作为VC的我们,应该多渠道多侧面多角度地主动去了解和发现有价值的创业者和优质企业。 文/陈思根
全面提升创业者自身素质
经常有海外一些做投资的朋友一起聊天,聊着聊着一不经意,话题就会转向我们创业者的素质问题。之所以会这样,我想还是因为创业者的自身素质亟待加强和提高之故。
就纯粹的投资而言,目前有三类人是我比较看好的:一是海归派,年轻,见多识广,拥有较好的技术和市场观念;还有就是港、澳、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裔创业人士,他们对国际市场的把握和普遍遵守的诚信规则让人印象深刻;第三类是正在崛起的另一个群体,他们大都在跨国公司有过5年左右的任职经历,不论是企业管理运行,还是团队意识、人脉关系等,都成为颇具竞争力的优势群体。
把这三类人提炼出来,并没有歧视其他创业者的意思,而是我多年的创投经验告诉自己:在投资行为中,创业者的自身素质日趋重要。换一种说法: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败。而上述三类,的确因为学识、背景、经历等等原因,让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一种较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我们创业者所要努力做到,尽可能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去获得的。
创业的过程无异于学习的过程,只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学习吸纳、思考提高,我们才会在创业中不断成长成熟。成长成熟的过程肯定会有失败的经历,而失败是最好的学习。不但学到许多的经验经历,更可以考验我们的意志,坚强我们毅力,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追求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品质。
提升创业者的自身素质,不是说说可以做到的。创业阶段忙而乱,注意力高度集中或焦躁紧张,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学习和提升,我们才能尽快达到另一种境界。当然,作为创投的我们同样需要学习提高,在创投和创业这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里,我们其实同在一条船上,彼此唇齿相依。文/陈友忠
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企业
对资金的渴望是所有创业者的共同心态,阅读了大量的商业计划书,谈过了许多的创业者,研究了近百家的创业型企业后,我发现:如同渴望资金的共同心态一样,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和企业都同时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架构、规章和健康的机制、管理流程。
换句话说,要想得到创投的青睐,必须先扎扎实实做好企业。一个不能把企业做好的人和肯定做不好的企业,不论怎样寻求,创投都会成为过客。
也许有朋友会说,作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怎么可能做得扎实又好呢?有道理,应该允许创业者和创业型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不完整、不完美。所以,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扎扎实实,多半指的是创业者的心态,充满激情而苦干务实,不以圈钱为目的,建立“功到自然成”的健康心态,给自己留出练“功”的时间和空间。
至于“好企业”的概念,则主要是指健康而有前途的意思。很多创业者存在投机心理,巨大的市场和潜力往往在他们的虚拟想像之中,对企业的市场、产品、管理、营销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知,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缺乏符合自身企业的独特个性的理解体悟。有鉴于此,创投的钱多半是不敢投下去的。
相反,我们这些做创投的人,其实整天揣着钱都在寻找好的项目,寻找好的人,我们的寻找和创业者的寻找是一样的,既要成本也费心思,在寻找中学习、提高,加深对企业、创业者、行业、市场等的研究了解,以使自己掌握负责的钱或基金能保值增值。
所以,我们说,当你真正有实力扎扎实实把企业做好了,投资人会把钱送来的。真的,没有矫情成份。你找钱发展企业为了利润,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你和企业才可能获得属于我们的利润,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文/宋玉鸣
上一篇:混在北京的六大必备能力
下一篇:日本校园,免费复印藏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