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论坛 - 详情
对80后的6大误读 发表时间:2008-03-30 11:59 浏览数量:1601

“哎呦唉呦,这倒霉摧的80后;哎呦唉呦,这蜜罐儿里的80后; 哎呦唉呦,这不懂事儿的80后;人人都恨80后,人人都爱80后。”花儿乐队在《人人都爱80后》中近乎无奈地模仿长辈的姿态对80后进行评判,对于80后来讲,这样的无奈往往来自大众传媒和整个社会对他们的误读。

  尽管事实已经如此,但80后还不太适应成为舆论的中心,而舆论又往往对他们非此即彼,爱恨交织。日久天长,80后们已经懒得替自己辩解,甚至观察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也成了一种娱乐。

  幸运的是,我们接触到的不少80后的雇主、老师、家长和人力资源专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为贴近真相的80后形象,而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中,有六大最流行的对80后的看法,都很可能是错误的。

  误读之一:80后不能吃苦

  坦率地说,这种对80后最为普遍的看法也直接影响了我们。但当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结论去采访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首发集团)和北京市政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市政一建)时,却颇感意外。

  “很多人说80后一代是吃不了苦的一代,我看到的却不是这样。”首发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说道:“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比我们那个时代多太多了,而他们危机感很强,反而比70年代的人更能吃苦。”

  而最为艰苦的施工企业——市政一建的老总也对我们表达了类似的看法。80后的员工到了这家公司都要先在基层,也就是工地工作几年,该公司的100多名80后与农民工一起餐风露宿,没有休息日。

  今日社会竞争的残酷程度远非70年代以前能比,这让80后承受了巨大的困难,而他们吃苦的本事注定超乎你的想象。

  误读之二:80后一压就碎

  台湾流行的对80后的称呼是“草莓族”,意思是外表光鲜,但不耐压。但是人力资源专家孙虹钢坚决反对这种说法。

  “80后从小要上那么多课程,英语、钢琴、声乐、跆拳道、专业课——我们小时候哪儿见过这么多课程?”孙虹钢说,他认为80后还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就开始承受以往代际人群童年时代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

  与数千名80后打过交道的康震老师认为:“80后生活成本很大,压力很大。之前的人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也没有过高要求的基础。现在学生找不到工作,比以前焦虑多了。”而回想一下Feedsky邢勃的经历,我们无法不重新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16岁的孩子为了生计去洗车时,您还能认为他们无法承受压力吗?

  误读之三:80后没责任心

  旗帜鲜明反对这种说法的是智联招聘的副总裁赵鹏。“我在职场遇到的最让我郁闷的员工,就是需要老板总轰着油门走的,这样的员工累死人,你只要抬起脚这个车就慢慢停下来了。但我遇到的80后,大部分是只需要动动方向盘,踩踩刹车,这是让人很爽的一批员工。”

  而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不止一家公司对我们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真正与80后开始接触之后,人们往往会改变对80后的看法。他们对于上级部署的任务往往极为重视和主动,时常会提前完成。

  其实道理很简单,80后的工作往往没有中间状态,要么就是拼死拼活,要么就是卷包走人,因为他们不想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80后可能会对一百件事物充满兴趣,但其中绝不包括消极怠工,只要他们选择做,就一定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家事一样负责到底。

  误读之四:80后胸无大志

  当我们刚问道“80后是否缺乏人生规划”时,康震就立即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大学生都非常聪明,智商都很高,很早就开始规划了,环境使他们很早就成熟起来。刚进大学时,他们还比较蒙。但是只消一个新老生见面会,就什么都知道了。”

  面对强大的压力和危机感,80后从小就接受着来自整个社会的训练。“80后会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考虑问题也很独立。比如我知道一个女学生,父亲来学校找老师讨论她应该考研还是工作的问题,女生很有主见,让他爸爸闭嘴,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康震说。

  实际上,80后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渴望成功,并且早早就在心里谋划自己成功的轨迹。此前媒体热炒的“80后创业者”、“80后的千万富翁”——26岁的泡泡网CEO李想、26岁的MySee总裁高燃、24岁的Majoy总裁茅侃侃、26岁的康盛CEO戴志康大都学业不佳,但花费了大量本该用于读书的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茅侃侃因成绩不佳干脆失去了高考资格,但他16岁就拿下微软和思科的认证;戴志康大学成绩单上有15门补考,却是个编程高手;高燃利用在大学的时间广积人脉

  80后相信个人奋斗,渴望个人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在他们身上,埋藏着远远高于“长辈”们的野心,而这种野心,让他们在更早的年龄就开始了自我的人生规划。

  误读之五:80后实在太“独”

  在孙虹钢看来,80后是最善于体察他人心思,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群体。“80后作为独生子女,从小身边围绕着那么多家长、亲戚,他们从小就是在这么多人的关注下成长的,所以天然地善于察颜观色,了解别人的需求。”

  全球著名的房地产顾问和物业管理机构世邦魏理仕(CBRE)的运营总监Jane Garnett告诉我们:“实际上,老一代的人可能会选择单独行动和独当一面的感觉,新人更多地以团队形式存在,有时候他们可能更有牺牲精神。”

  Jane认为,80后员工生活在数字化时代,他们有更多的更快的转变能力,重要的是他们消化信息、容纳不同文化的能力,而且他们会有更多的联想空间,事物内在联系能力并且有与他们分享的意愿。

  康震也表示:“社会发展到现在,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一个人的能力根本应付不了。学生们早就适应团队合作了。现在的学生知道一个基本道理:一个人再独立,事情也要大家一起做,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要求当领导者。”

  误读之六:80后藐视榜样

  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很多人认为80后“目无尊长”,同样也藐视榜样,所以试图用榜样的力量影响80后,是一种奢望。或者,80后即便有偶像,也是些蹦蹦跳跳的娱乐明星。

  但工作在市政一建的80后们告诉我们,80后不仅相信榜样的力量,而且他们的榜样也绝不只是周杰伦,对于劳模这样的榜样,也同样尊重和崇拜。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我永远也不会有那么真切的感受。”2005年便来到施工处工作的小周告诉我们,在西直门惊心动魄的56小时连续施工中,她所在项目组的劳模张经理虽然已年逾花甲,但在56小时中仅在没有床铺的休息室稍息一阵,就继续工作。在抢修京广桥塌陷的过程中,领导则率先跳进十几米深的大坑与工人一起干活。“我很庆幸能在劳模队里待两年多。”小周说。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应该重新思考以往那些对于80后几乎已经是盖棺定论的说法,在尝试有效管理80后之前,建立对这群最有朝气,最不掩饰个性的年轻人的真实认识。

Copyright© 2025 创业加盟网all Rights Reseved. http://www.cyren.cn/靠谱的创业加盟网站,助各位正在投资创业的朋友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