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祖父李晓帆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毕业于省立金山中学,曾先后在莲阳懋德中学任教,后来在宏安崇圣小学、庵埠郭垄小学出任校长等职,书香门第之家,使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熏陶。
李嘉诚3岁时,祖父去世,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日渐没落,生活越来越困难。艰难的生存环境使父亲一度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但事与愿违,每次他都赔得血本无归,这让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无奈,李嘉诚的父亲只好重操旧业,以教书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稍大一些后,李嘉诚就去码头边捡煤屑换钱补贴家用,间或跟着父亲读书写字。日子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乐趣。但是随着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后,李嘉诚的童年便随之结束。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相当清贫。每日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度过这一难关。
然而,祸不单行,1939年6月,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把宁静美丽的潮州城炸成了一片废墟。那年,李嘉诚年仅11岁。家园被毁,李嘉诚的父亲携妻带子,先后在汕头、惠阳、广州等地流浪,经常露宿车站。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糖果,做针线挣点钱过活。后来他们辗转去了香港躲避灾难,投奔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
到香港不久,李云经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刚刚安顿好的家,顷刻间又处在风雨飘摇中。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不得不含泪结束学业出去打工,挑起家庭重担。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李嘉诚要想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他产生绝望。每天,他都满大街找工做,每见一个店铺他都进去询问人家是否需要伙计。终于,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从此,还未成年的小嘉诚,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李嘉诚到茶楼当伙计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店铺,最后一个离开。
南方人睡得晚,起得早,每天天不亮茶楼就要开门,到午夜还有客人逗留。每天披着晨露上班,回家时已是夜深人静,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残酷的煎熬,但是小嘉诚一想到母亲和弟妹,一种责任感便在心头油然而生。小小的李嘉诚常常告诫自己:你就是整个家庭的支柱,就是再难也得拼下去。
有一次,因为困倦,干活时怎么也提不气精神,有客人来喝茶,他一不小心把一壶开水洒在了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当时他很紧张,等待着客人的巴掌和老板的训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为他开脱,不准老板开除他。这件事给李嘉诚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在他此后的人生岁月里,宽以待人成了他为人处事的准则之一。
二
茶楼是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能看到听到。久而久之,李嘉诚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也知道了该怎样与这样的人相处。他读书不多,但是学会了利用环境观察别人,而这种善于观察别人的本领,对他此后一生的事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来往茶楼的客人里,最让李嘉诚羡慕的是阔绰的实业家,这些绅士成了李嘉诚心目中的偶像,他想改变自身处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李嘉诚无数次在脑海中幻想自己成为实业家后的绅士形象,这样幻想着,他的内心便会暂时得到极大满足。可是,像自己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
17岁那年,李嘉诚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些“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16个小时,天天如是。
做推销员要有特殊的本领。首先是要能跑,这一点,李嘉诚不在乎,在茶楼里跑堂,他能连续12小时不落座,也不感到腰酸腿痛。做推销员后,为了节省路费,他上下班从不乘车,四五里路,总是走来走去;出外联系业务,一个上午,能在香港大街上打个来回!
做推销员的另一个本事是脸皮厚,能磨会缠,使客户不得不买自己的商品。不过李嘉诚从不愿意死皮赖脸地缠人家,他总是事前想好几套方案,使人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有一次他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走了几家办公室都没有人要,他灵机一动,对办公室的人说,洒水器可能出了点问题,想借人家的水管试一下,于是乘机在办公室里表演起洒水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
有人认为,推销员一定要能说会道,李嘉诚却不以为然。他不喜欢高谈阔论,讲话也是不快不慢,没有那种所谓外交家的口才,但是他非常注意市场和消费者使用这类商品的情况,别人不需要或者已经有了的东西,你去推销当然是白费劲!当时他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下来,这样就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李嘉诚认为,从事推销工作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
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短短一年以后,李嘉诚推销商品的数量超过了厂里那些老推销员。由于出色的销售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这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经过几年艰苦生活的磨砺,李嘉诚逐渐成熟起来。干推销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还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他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的价值。
终于,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1950年,22岁的李嘉诚辞去了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几年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根本没法开办自己的企业,于是他向叔父及堂弟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在港岛的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从此,香港多了一个工业企业“长江塑胶厂”。
起初,为了能尽快赚到钱,李嘉诚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客户进货之后又要求退货,而且还要求李嘉诚赔偿损失。当初一时的侥幸,让李嘉诚尝到了苦果。工厂效益急剧下滑,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塑胶厂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这时候的李嘉诚忽然明白,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朋友们都劝李嘉诚,算了,干脆把厂子卖掉,还了债,自己到别人的厂里去做,凭你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待遇不会差的。但李嘉诚不愿意这样做,当初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办企业的,现在遇到困难怎么可能退缩?他对自己说,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面对即将倒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忧心如焚,怎样才能在绝境中重生?李嘉诚决定向全体员工袒露工厂目前的困境,希望以自己的真诚得到大家的支持,以便凝聚日渐涣散的人心。
随后,李嘉诚召集员工,在大会上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他表示,如果有员工想离开,可以结算两个月薪水;同时他还保证,一旦工厂度过这段非常时期,所有留下的员工都将成为本厂的股东。李嘉诚的一席话让所有的员工倍受鼓舞。在工厂起死回生的道路上,员工是李嘉诚惟一的信心。
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货品出售,筹钱来购买好的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
很快,李嘉诚的努力有了效果。1955年,李嘉诚发现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卖。香港人是喜欢摆设的,应该会欢迎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胶花;而塑胶花的生产技术要求并不高。他毅然决定,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塑胶花。果然,塑胶花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也为工厂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高筑了几年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李嘉诚果断地开设了分厂。
长江塑胶厂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人专门跑来拍了长江厂那间破厂房的照片,登在报纸上,宣传说,长江厂就这么个破烂样,怎么可能生产出好东西来呢?然而那帮人却没想到,这反而使长江塑胶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本来并不经销长江厂产品的代理商,跑来考察后,都认为这个小厂厂房虽旧,但组织得力,生产合乎规范,产品质量信得过,可以同他们做生意。结果长江厂的订货单大大增加。更让李嘉诚惊喜的是,有一些外国商人也跑来了。李嘉诚从这些商人口中,得到了一个黄金般的信息,就是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苏联人扫墓不用纸花,而用塑胶花,表示生命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质、精神是长青的;北欧人则喜欢用塑胶花装饰庭院、房间;美洲人连汽车上和工作场所也会挂一些塑胶花。于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李嘉诚大量生产塑胶花,销往欧美市场。工厂的年利润也猛升到上千万港币。
李嘉诚成了老少皆知的“塑胶花大王”,从当初一个茶楼跑堂到成为千万富翁,他只用了10年多的时间。
四
现在的李嘉诚已远非昔日可比,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一个企业的掌管者,他靠着敏锐和果敢,在香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1960年,香港的经济开始提速,世界各国的冒险家、投机家纷纷拥入香港,李嘉诚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发现,随着香港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这个弹丸之地的土地资源将会很快出现短缺,地价势必会持续不断地上涨。于是,李嘉诚决定进军房地产业。
此时,恰好有一个经销塑胶产品的美国财团,为了得到充足的货源,愿意以300万港元的高价加盟塑胶厂。李嘉诚在心里盘算,他的厂子最多只值100万港元,就是再经营三五年,也不一定能赚到200万港元,于是他毅然决定与其合作,同时,他又抽出一笔资金开始踏入房产业。
然而,想不到的是,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产业大起大落的情形一直没有缓和,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面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行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
处在惊涛骇浪中的李嘉诚,临危不乱,沉着应变,并制定出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在稳健中发展,在发展中稳健”。仔细分析局势后,李嘉诚认为香港经济不会就此垮掉,萧条只是暂时的,肯定很快就会恢复稳定,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而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
终于,1968年,香港经济开始复苏,房地产业再次显现出了巨大活力,李嘉诚首当其冲,分到了房产业最大一杯羹,个人资产迅速翻番,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房产大亨。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并于次年成功上市。
1974年5月,李嘉诚与实力雄厚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并于同年6月吞并美资永高公司。
1977年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香港中区成为新地王。
1980年李嘉诚“蛇吞大象”,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整个香港。
1986年,李嘉诚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同年12月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
时势造英雄,李嘉诚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把握时机的准确和果断,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为营,节节高升,最终登上了亚洲首席大富豪的宝座,成为称雄亚洲的“超人”!1992年,在美国《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李嘉诚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世界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选出的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亿万富豪,李嘉诚以967亿元的身家位列第17位。
目前,身为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主席的李嘉诚是福布斯集团第一位福布斯终身成就奖的得主,福布斯集团董事长史提夫·福布斯说:全球各地商界翘楚均视他为拥有卓越能力、广阔企业视野和非凡成就的“超人”。
上一篇:教你如何走出校门就创业
下一篇:中层干部应该避免的致命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