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传记:脱离商业做商业
文/福民
《联想风云》、《跨越——柯达在中国》、《海尔品牌之路》、《105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这些热销的图书仅从书名上看,就可以发现其共同点——都是企业传记。有人预测说:企业传记将成为近年书市的热点。
读者对企业传记并不陌生,在国外,几乎每一家知名的大公司,都有记载其成长历程的传记作品。如《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三十年一亿倍: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自传》……这些书主要是对企业多年的经营成败得失进行商业文化层面的剖析,由专业的财经作家根据大量的研究及采访而成。罗伯特·斯莱特就是撰写企业传记的高手,他曾是惟一深入到通用电气内部了解实际运作的媒体记者,他撰写的《杰克·韦尔奇与通用之道》更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书。《抢救IBM——郭士纳再造蓝色巨人之路》、《沃尔玛王朝》等也出自他笔下。
但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虽然常常读外国企业的商业传记,却很少想过出版自己的著作。其实,许多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出版自己的商业传记。通过出版企业传记,可以树立企业在行业的标杆地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案例可以说举不胜举,虽然有一部分中国企业家意识到了出版图书,是提升企业品牌最优选择,却迟迟未做尝试。
在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产品品牌,更需要企业品牌甚至是企业家的个人品牌。就像我们提起任正非就会想到华为,提起王传福就会想到比亚迪一样,企业或企业家品牌不仅是打造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社会声望,拓展示企业精神、品牌内涵,为企业参与国际品牌竞争中争取最大优势。纵观国际知名企业,其领导人的名字与事迹一样作为品牌,为世人津津乐道。从爱迪生、松下幸之助,到比尔盖茨、韦尔奇,这些成功者的个人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他所在的企业、国家,甚至一个时代……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其品牌的光芒却永远如新。
因此,要想成为真正的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思想家的睿智,政治家的敏锐,外交家的灵活和军事家的韬略”。同时,真正的企业家还应该是活生生的企业形象代言人。因为,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财富,他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所以他个人形象的价值也是需要去挖掘、塑造和管理的。如果将企业比喻为好莱坞电影,那么企业家就如同好莱坞影星。人们对好莱坞电影感兴趣的同时,会对好莱坞影星的生活同样有兴趣。
出版企业或企业家传记,是树立企业标杆地位、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国外企业家传记类书籍的运作早有其成熟的机制,几乎每一个知名大公司,大企业家,都有记载其历程的传记作品。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常常愿意花费巨额的广告费,却不愿就出版企业传记进行有益的尝试。实际上,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如雷贯耳,平日却不见他们投资多少广告。他们的秘诀就在于很好的运用了公关营销的手段,通过媒体、出版等软手段,不做广告而达到了比做广告更好的效果。因此,当您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别忘了为企业树碑立传!因为这是品牌的需要,这是时代的潮流!在这个品牌横行的年代,无论是广告轰炸还是媒体炒作,在时间面前越来越苍白无力。而出版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企业传记,已成为打造企业品牌的最佳选择,值得任何一位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出版图书能有效提升企业文化层次,“小企业做事,中企业做人,大企业做文化”。
美国学者通过对本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物化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贡献归于文化建设。结论是:工业时代的企业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利益;信息时代的企业家主要关注的应是文化。新经济下的企业是“合作竞争”,只有人文精神渗透到企业管理,才能增强整体竞争力。
一本全国发行的畅销的企业“左氏春秋”,是一座企业快速发展的里程碑、一份老板可以送人的高雅礼物、一次历史性的品牌华诞、一份老板给所有员工的厚礼、一次媒体关注的焦点。企业家对图书著作的署名权,势必带来全方位与超深度的广告效应,使企业凝聚力得到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得到空前个性张扬、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归属感得到增强、企业员工自豪感得到满足。而这一切,最后都将转化为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与社会荣誉,这样的结果也正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出版图书还是对企业发展和成果的总结和反思。一个人需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才能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对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出版企业传记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瞻望。通过对自身实践的总结、提炼甚至反思,再回到实践中去,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更加清醒更加自觉,以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同时,对企业的员工也是深刻的启迪和激励,更有利于整个企业的团队建设。
值得警惕的是,企业或企业家传记,切忌赤裸裸地吹捧。著名图书策划人,深圳市语林文化公司总经理杨青云说:“企业传记是企业自我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实现企业最广泛的传播。另外,大家也希望了解知名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按照杨先生的说法,只要企业书籍的内容客观、有权威性和阅读快感,就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忘记其商业目的的存在,无障碍、直接地接收企业信息,并由此对企业产生感情。这显然不是利用广告、公关所能达到的。《联想风云》的作者凌志军也表示:写企业的书可能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把企业当成一个历史来写,另外一大类是写他的经营管理的经验。从经营管理来说,中国的企业,再好的企业也赶不上外国的企业,不会超出人家。但是从历史角度来写,因为它是中国特色,读起来更有味道,也有更多见解。当然,无论哪一种写法,最重要的是要客观而切忌歌功颂德的“广告文学”、“马屁文学”。
前几年盛行一时的由企业出资请作家写的“企业家传记”或企业报告文学,出版后只是企业和企业家自娱自乐,而难以得到读者的接受和市场的认可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何避免“三人读物”的笑柄出现?首先是要求作者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勿以吹捧为己任。实事求是地写出企业经营者如何白手起家、如何规避市场风险、商战失利之后如何东山再起……在讲述创业故事的过程中溶入其经营理念,突出其经营智慧,展示其企业文化,让读者真正从中悟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惟有如此,方有望让企业传记成为畅销书,让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品牌,真正达到展示企业家风采,提高企业知名度,
提升行业影响力,打造企业名片之目的。
专做企业传记,联系QQ:382947901 电话:15915303701
上一篇:女孩3万元起家当大老板
下一篇:给需要创业找女装货源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