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陈志武是因为他和《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打的仗,他认为《货币战争2》是金融阴谋论。他的《金融的逻辑》提出并回答了诸如: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感到不安、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等问题,大都和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有一定差距。陈先生是耶鲁教授,算是金融界的权威人士。我不迷信权威,但在我不熟悉的领域,我也不会傻到视权威的话如粪土。我选择信他,倒不单纯因为他的耶鲁背景,还因为他的另一本书——《24堂财富课》。
赚钱对话录
最初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瞥见书名旁边还有一行小字“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看到副标题时我想:陈教授要是能给女儿讲明白商业模式,我应该也能看懂。于是我就一路翻下去。这一翻,一发不可收拾。
自序里,陈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年龄相差一岁多,性情反差却极大。大的对钱不敏感,更关注弱势群体;小的爱钱,希望赚大钱,因为陈教授是通过自己奋斗从中国农村来到美国的,所以小女儿认为人都应该自己奋斗,政府不该去救济弱势群体。小女儿对钱感兴趣,所以跟教金融课的父亲话就多一些,两人经常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赚钱。久而久之,一本对话录就产生了。集中对话那年,陈教授的小女儿只有12岁。
微软为什么赚钱
陈教授给小女儿分析了微软、星巴克、沃尔玛、戴尔等公司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让企业得以成功,创造了亿万财富。谈到微软,他说盖茨的财富不是累积起来的,“是股市帮助盖茨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为什么大家都买微软的股票呢?因为软件行业的“边际成本”是零,赚钱多。“边际成本”怎么理解?就像汽车公司制造汽车,大家都觉得汽车公司很赚钱,其实呢,每生产一辆车,都要有很高的投入,包括汽车零部件费用和人员工资、福利等。而软件则不然,开发出来以后,每卖一个,收入几乎都等于纯利,因为它的成本接近于零。为进一步说明,陈教授还举了QQ的例子。他说:比如我们在QQ里买了个虚拟的帽子,QQ程序员为编写帽子的程序花了一天时间,但编好以后,一顶帽子卖1元,100万人买收入就是100万元,1亿人买收入就是1亿元,基本都是纯收入。
星巴克为什么赚钱
为什么像星巴克这样一个老掉牙的卖咖啡的行业,不属于微软那样的高科技企业,市值也能达到254亿美元?陈教授回答:一是因为规模。星巴克在全世界有13000多家店,每个月只卖咖啡的收入就有6亿元;另外,星巴克从来不做广告,所以“边际成本”低。不做广告但是品牌号召力却很强,原因在于星巴克选址总在繁华地带,繁华地带的人比较多,店被人看到的次数就多,相当于做了广告;此外,全球化的人口流动给星巴克带来了机会。人们出差,到哪儿都能看到星巴克,因为了解它的口味,熟悉它,就像“他乡遇故知”,所以自然会光顾。
国有经济的历史
书中有一段与国有企业有关,陈教授说国有经济很晚才出现。中国的国营经济历史最早出现在11世纪“王安石变法”时期。那时候,由国家经营粮食、茶叶、盐等东西,政府就是经营者。到清朝时,着名的红顶商人盛宣怀曾经说过,政府官员办企业做不长久,因为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做生意,而是如何升官;商人的目的就是发财,而且是发得越久越好,所以商人能把企业做长。19世纪末,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尝试过由国家主导,甚至直接经营新企业,他们希望能以这种方式积聚力量,更快地追赶上当时的英国和美国。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国有化计划经济,国民收入的年增长是12%~13%,而同时期的美国和西欧国家正赶上大萧条,就是近两年我们常拿来比较2008年金融危机的上世纪的那次经济危机。发生危机的国家眼看着经济增长的国家形势大好,感觉找到了救命稻草,于是开始模仿。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老大哥,向老大哥学习,更是要搞国营。1975年左右,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比重达到了最高点。这之后,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开始出现。1978年,中国开始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并逐步民营化。80年代,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开始改革,都逐渐回到了市场化。
上一篇:淘宝客赚钱本质分析
下一篇:到他乡去包地 当农民也赚钱